(云南省委黨校)
摘 要:任何區域合作體制乃至一體化的形成都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底蘊作支撐,有互信和認同的區域文化作平臺。橋頭堡建設中的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成效保障乃至橋頭堡建設的順利推進,都需要正視各國之間的“文化距離”,消除疑慮,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才能營造出良好的國家間相互合作的環境。
關鍵詞:文化走出去;文化距離;影響;策略
橋頭堡建設中的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已處于一個嶄新的歷史拐點。我們需清醒認識到,這一進程中,各國間在文化觀念、價值取向、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著重大的短期內難以消除的“文化距離”,有針對性地研究文化距離,尋求他們對云南民族文化了解和需求的不同特點,才能找準文化“走出去”與“收下來”的對接口。
一、“文化距離”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
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主要是指通過對外文化宣傳、交流和對外文化貿易,在獲取文化產品出口和投資收益的同時,提高云南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從傳播學層面分析,文化走出去總會有著文化價值觀存在的差異,即“文化距離”。“文化距離”則會影響文化走出去的接受乃至其他諸如政治、經濟領域內的
合作。
(一)“文化距離”定義的考察
1980年,Luostarinen首次提出了“文化距離”的概念,Luostarinen認為母國與東道國之間那些一方面能夠創造知識需求,另一方面又阻礙知識流動導致其他流動也受到阻礙的要素總和,稱為“文化距離”[1]。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經濟水平、社會制度等的差異,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人們習慣了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習得的文化準則、行為規范與模式和價值觀念,當人們看待外國文化現象時便總是不自覺把自身文化作為唯一的參照標準去理解、評價或選擇吸收他人的文化,這就形成了文化距離。
(二)跨文化交流有效性的增強需要關注“文化距離”
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是使相異文化之間的交流變得有效。只有異域文化能夠在鮮明的本土形式里得到理解時,交流的目的才能達到。因此,跨文化交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彌合“文化距離”的過程。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相異性與認同性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交互作用,只有本土化了的相異性,才有可能被植入接受者文化體系;而同時,這一被本土化了的相異性也就以其攜帶的異國因素豐富了本土文化。通常只有正視文化距離所提出的文化策略,才能比較有效地保留文化的相異性,才能達到跨文化交流目的。
(三)協調不同文化的沖突需要關注“文化距離”
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包含了同質化和異質化的對峙與互動。在異質文化產品傳播過程中,文化距離帶來的異質文化產品流通,導致了不同文化價值觀之間的沖突。與文化沖突相伴隨的是文化融合,它是跨文化傳播發展的總體性趨勢。文化融合是文化多樣性的融合,它不排斥文化的多樣化和豐富化。關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距離”,目的是力求使這種沖突在引發外來文化的世界性與本土文化民族性矛盾,阻礙跨文化傳播的同時,整合兩種文化在不同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之間的協調與發展。
二、“文化距離”對橋頭堡建設中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影響分析
(一)云南與“兩亞”各國之間的文化距離影響文化走出去內容和形式的選擇
東南亞、南亞各國的文化多樣性十分突出,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兩亞”各國雖然和中國同屬亞洲國家,共同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但是文化距離也是顯而易見的。東南亞各國分別受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區。“兩亞”各國的文化多樣性特征以及各國的文化距離,尤其是文化結構上的距離是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難以接收的深層次原因,而且文化距離會在產業環境、營銷策略、產品類型、媒介類型、觀眾接受等很多層面發揮它對文化走出去的影響,其程度的高低決定了進口國選擇異質文化內容與形式。
(二)云南與“兩亞”各國之間的文化距離影響文化走出去的本地化和國際化
本地化和國際化,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國際化了的文本、產品、服務等比較容易本地化,只要按照本地的文化習慣、風俗、傳統、社會意識形態等來加以調整、改造,并為當地所歡迎即可。所以,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便涉及文化的適應性問題,它需反映特定文化的價值、品位;涉及風格的多樣性、符號、字體的改變,等等。在引進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文化的本地化尤為重要。因此,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文化距離,不可避免地影響文化的本地化過程。
(三)云南與“兩亞”各國的文化距離可能帶來不同文化的沖突
不同文化在跨文化傳播過程存在巨大的困難,其深層原因在于跨文化傳播時,外來文化產品具有其獨特性,其產生是因為進口市場的觀賞者難以認同其中所描述的文化價值觀。東南亞、南亞地區的錯綜復雜的政治、外交、政策環境;國際經濟、市場因素;歷史遺留問題等等都產生了各國間深層的文化價值觀的阻礙和沖突,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著影響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重點區域的把握;影響著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深度與廣度;影響著中國與“兩亞”經濟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影響著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發展。
三、正視文化距離,提升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成效
(一)通過文化交流表達中國與“兩亞”各國認同的價值理念,找準“走出去”的對接口
“橋頭堡”建設中的文化對外交流要順應時代發展,在承認國家和地區間文化距離的基礎上,堅持包容和開放精神,深化與“兩亞”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既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又促進中國與“兩亞”各國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1.可以展示中國文化所蘊涵的追求民族獨立、主權觀念的政治價值觀
二戰前遭受殖民統治的共同歷史遭遇形成了東南亞國家對民族與主權觀念的追求,這些構成了中國與“兩亞”各國文化認同的歷史基礎。在文化交流中,我們可以通過展覽、對話、教育與學術交流等形式,傳遞追求民族自主獨立、主權觀念等政治價值觀,以建立起政治上的互信。
2.可以反映自身對于弱勢地區如何實現文化自覺與經濟發展的理解與實踐
全球化時代,“兩亞”各國均面臨許多共同的困境和挑戰,環境污染、流行疾病、能源供應緊張、國際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嚴峻等,這些是中國與“兩亞”各國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利益動因。云南的對外文化交流可以建立國際合作組織,如環境保護合作組織、衛生合作組織、反恐怖主義合作組織等等,通過共同解決和對抗這些國際公共問題,以建立雙方合作信任基礎。
3.展示云南多民族融入中華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實踐經驗
內部安全環境的惡化和外部威脅的加大是中國與“兩亞”國家文化認同的現實需求。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可以宣傳和展示多民族地區如何融入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實踐,為中國提出的建設和諧世界的訴求服務。
(二)豐富文化交流的內容,開拓“兩亞”地區更多、更容易接受的文化交流領域
當前,從“橋頭堡”建設的整體戰略而言,云南民族文化針對“兩亞”各國的文化交流還較為單一,應該圍繞云南與“兩亞”各國文化上的相通點,不斷豐富文化交流的內容。
1.圍繞跨境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進行文化交流
云南民族地區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而“兩亞”各國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也有較好經驗,各國可以在傳承、發展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等方面開展更深的交流與合作。
2.圍繞儒家文化進行文化交流,構筑文化“走出去”的良好認同基礎
中國儒學文化在長期的對外傳播發展, 逐漸形成了朝鮮、日本、越南乃至東南亞地區的儒學文化分支。云南對“兩亞”地區的文化交流可以從儒家文化中的朝拜圣賢、慰藉心靈、教育科研為內核, 以節慶、出版、影視、教育、學術交流、對外漢語教學等為載體,連通起文化走出去的認同橋梁。
3.圍繞具有相同文化信仰建構的佛教文化進行交流,溝通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心理
云南的對外文化交流可以圍繞云南傣族與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等國民族相同文化信仰基礎的南傳上座部佛教進行。通過佛教民事活動、開發佛教旅游項目的組織,建構各國文化相融溝通的深層文化心理。
4.圍繞具有民族心理建構的華人文化實施“走出去”,搭建文化傳播交流的良好中介
利用東南亞地區華僑華人這一經濟、文化交流與聯系的橋梁和載體,利用華僑華人這一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破除天然跨文化傳播的屏障,帶動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經濟的充分發展。
(三)創新文化交流載體,為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創造可接受條件
“橋頭堡”建設中,要針對文化走出國的文化特征和需求,將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整合好,并要進行適度的調整,不斷豐富和創新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的載體。
1.增加對外文化交流項目
通過文化藝術、國際性展覽、學術研討、民間文化往來、影視交流、合作出版、版權貿易、對外辦廣播電視、互換廣播電視節目、互辦文化周、締結友好城市等多種形式,增加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努力把云南建設成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文化交流平臺。
2.加大文化對外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橋頭堡”建設中云南實施中國—東南亞、南亞信息網項目建設和多語種大型對外宣傳網站建設的發展機遇,擴大對外文化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3.提高對外新聞傳播能力
以云南省和各州市主要新聞媒體為主渠道,負責對境外國外的交流、合作和宣傳。同時,借助港澳臺和國外媒體的力量,尤其是在華常駐外國新聞機構記者到云南采訪。組織云南新聞媒體有計劃地出訪“兩亞”國家,積極開展對外宣傳。
4.推進教育、科技、體育和民間組織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積極支持舉辦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和體育賽事,擴大海外留學生數量,推動對外漢語教學。積極拓展對外友協、工會、 共青團、 婦聯等人民團體和民間組織的對外宣傳領域。
(四)創新對外文化交流機制,推動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對話
云南對外文化交流機制要在堅持服從服務于國家外交戰略框架下有序開展,使云南民族文化更加主動地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
1.設立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領導小組,制定文化對外交流工作發展規劃,明確文化對外交流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形成對外新聞報道工作協調機制、中外媒體交流工作機制、文化外宣聯席會議機制、互聯網新聞宣傳工作機制等文化對外交流工作機制。
2.進一步加強政府新聞發布,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宣,努力推動中外媒體、新聞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開展重大多邊國際活動的公關宣傳,推進我國媒體的境外落地工作。
3.積極深化改革、創新工作思路、有效整合資源,提高對外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落地率,拓展云南民族文化對外交流的領域和空間,強化和提高云南新聞對外傳播能力和對外報道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對國際輿論的影響力。
大力推進云南與“兩亞”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推進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順利進行,要審時度勢,把握全局,充分考慮各國不同的文化條件,正視各國間的文化距離,立足雙方互補需求,在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區域合作中,有選擇、有重點,由近及遠、先易后難、積極融入、穩步發展,才能不斷提高云南民族文化面向西南開放與合作的水平和層次。
注釋:
[1]霍夫斯坦德(荷),《跨文化之重:價值、行為、體制和組織間的跨國比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