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研究生部)
國內外對人權的研究仍拘囿于自然時空的史實的描述或唯心主義的先驗(經驗)式探索,即是從自由權本位、生存權本位、發展權本位的物理時空層面予以闡釋。對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而言,因其所處的時空尤其是社會時空演變,必然引起社會關系的變化,那么人權的內容進而會隨之不斷生成與發展。加之,虛擬實踐打破了 “時鐘時間”對人們的束縛,人權顯然突破了傳統時空的羈絆,已表征出“即時性共生”現象并彰顯了虛擬社會促成主體平等自由化的人權特質。
一、人權的時空意蘊
1.人權的時空向度一般概述
人因其所處的時空場域的變化發展而形成的動態權利譜系。
2.人權的時空向度理論底據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質言之,隨著時空的演化,社會關系不斷更新,人權的內容亦隨之處于變化狀態中。誠如美國人權學者科斯塔斯·杜茲納在《人權的終結》指出:“人權是社會想象內核中的否定性原則。如果認為人權已經實現了,那就違背了人權本身;當人權失去了烏托邦的目標時,人權也就終結了。”
二、人權的時空形態
(一)人權的時間維度考量
1.人權的初階:人的依賴關系階段------生存權本位
自由權本位的人權運動對應著資產階級革命和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自由權本位的人權觀以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為哲學基礎,以人與國家的截然對抗為手段,排斥國家對人們自由生活的干預,追求人身與財產的絕對權利。
2.人權的進階:物的依賴關系階段------發展權本位
生存權本位的人權觀誕生于自由資本主義被壟斷資本主義取代后社會貧富加劇的背景下,是人權制度內部自由與平等矛盾斗爭的結果,其價值在于保障社會弱者有尊嚴地生活于社會之中。
3.人權的高階: 人的全面發展階段-----自由權本位
發展權本位的人權興起于二戰后被殖民地國家的獨立與重建過程中,其哲學基礎是國際連帶主義,其價值在于提升欠發達國家的國際地位和他們分享人類文明成果的公平性。
(二)人權的空間場域考量
2009年10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曾將全球182個國家人權狀況納入研究視野,其中,挪威、澳大利亞和冰島三國名列三甲,中國位列第92名,阿富汗和尼日爾位列最后。這表明,人權在不同的國度存在可以量化的差異。然而,基于不同國度的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人口(民族)構成等錯綜復雜的主客觀因素,人權的內容自然難以以標尺去度量,所謂的人權排名無非是偏離人權時空特質的一種誤讀與政治扭曲化得結果。
(三)人權的時空轉換形態考量
在唯物史觀視野中, 時空之間具有能動的變換關系, 即通過人的實踐活動, 時間可以轉化為空間, 空間也可以轉化為時間
1.時間空間化下的人權形態
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生存權), 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 而且是人的發展(發展權)的空間。
2.空間時間化下的人權形態
作為晶化形式存在的社會空間結構( 以實體形式存在的地理空間和以關系形式存在的交往空間) 也會影響人類活動的時間進程, 或是加速、或是延緩、或是停滯。
三、人權時空向度研究的意義
人權的時空向度研究一方面是為了從馬克思的時空觀來駁斥 “超階級、無國界、普世永恒”的人權觀;另一方面是為了為實踐層面的人權建設提供路徑選擇。
(一)理論意義
第一,人權的階級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關系決定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地區)存在不同的經濟關系,人權的內容自然具有時代與區域烙印,在階級社會表征為具有階級性的人權。但很多西方人權學者卻將人權等觀念看作是超越時空層面、超階級的,并且力圖將他們的人權觀強加給其他國家和地區的
人民。
第二,人權的差別觀
人權應不僅指個人權利,而且指群體、社會的權利;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地區)存在的主體性千差萬別,人權難以呈現出統一的格式化形象,而相應的體現為殊異差別性。
第三,人權的主權觀
人權的原意是一種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人權的主體是“人”,換言之,在“世界公民”仍未實現的當下,人權的主體首先是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因此在各國國內,人權就必須要有本國法律的確認,彰顯人權的主權性。
第四,人權的道德觀
人權不是生而俱有的,而是歷史地形成的。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國度(地區)的分離彌合,人權秉承著變遷的道德基因而不斷變化充實發展。
(二)現實意義
第一,人權的繼承
從歷時態上分析,就是不同歷史類型的人權理念制度之間的延續、相承、繼受。正如最初的自由權不會隨著相應社會歷史形態(資產階級革命和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消亡的消逝,而是因襲至今。
第二,人權的移植
從共時態上分析,是一個國家(地區)的人權理念制度部分甚至大部分可以從另一個國家(地區)人權理念制度中輸入、借鑒、同化。
第三,人權的共享
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下人權的趨同化而導致的跨時空的分享。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 [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馬里旦.自然法與人權 [M].北京:商務出版社,1965.
[5]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8.
[6]科斯塔斯·杜茲納 [M].江蘇:人民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7]沈宗靈.人權是什么意義上的權利 [J].中國法學,1991(05).
[8]趙汀陽.有償人權和做人主義 [J]. 哲學研究,1996(9).
[9]李步云.堅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N].人民日報. 1978-12-6.
[10]邱本.有償人權和做人主義 [J].哲學研究. 1997(2).
[11]韓大元.當代人權保障制度 [M]. 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12]張恒山.論人權的道德基礎 [J]. 法學研究,1997(6)..
[13]夏勇.人權概念起源[M].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14]賈英健.虛擬生存[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