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麥蓋提縣委黨校)
摘 要:宗教在社會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結合了眾多學者和自己對不同身份人的了解,對宗教進行了一定的界定,并相應的給出了宗教世俗化的含義。結合中國宗教實際,談談中國伊斯蘭教世俗化的具體表現、原因及評價。
關鍵詞:宗教;世俗化;中國;伊斯蘭教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必然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宗教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管是在古代社會原始人類的“圖騰崇拜”,或是封建社會中國同其他國家交流中佛教、伊斯蘭教的引進,還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的誕生,基督教的引進,宗教都與社會發展、人類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作為社會中一部分的宗教也在發生著變化。有人稱之為宗教“世俗化”。關于世俗化一個定義,古今中外,各學者和宗教人士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我們該如何辨別?哪個才是比較合理的解釋呢?
一、宗教的界定
“宗教”一詞,一般認為有兩個來源,一是來源于印度佛教,佛教以佛所說為教,以佛弟子所說為宗,總為教之分派,合稱宗教,就是佛教的教理;一是來自英語中的religion,它有一個拉丁詞根religio?!蹲诮檀筠o典》中提到:“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現象。其特點是相信在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超人間力量的神秘力量或實體。”
因此宗教既是一種社會存在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宗教是社會的產物,由于人們對某種超自然力量堅定不移的崇拜,爾后這些有共同信仰的人組成并團結在教會或一定的宗教團體周圍,同時人們以自己的宗教信仰為中心,而忽略現實的因素。并通過采取一系列相關的儀式、舉動奉行自己超自然力量崇拜達到要追求目標的體系。
二、世俗化的界定
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社會歷史產物的宗教也會隨之做出相應的反映。宗教在社會中的表現形式及影響程度都發生了變化,這與宗教的世俗化是密切先關的。世俗化是“宗教社會學用語。其拉丁語詞根saeculum,原意既表示一段漫長的時間跨度,又表示撒旦統治下的此世。”國內有的學者傾向于以非神圣化來界定世俗化,認為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它意指一個漫長的社會變化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變化,即指人類社會各個領域逐漸擺脫宗教之羈絆,社會各種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變化,即使宗教不斷調節自身以適應社會向“世俗”的變化?!惫P者認為宗教世俗化,就是人們由對某種超自然力量及彼世的崇拜轉向對現實此世的注重,昔日宗教嚴謹的教義教規對當代的教徒束縛相對減輕了,教徒對宗教規定的遵守也相對自由了;宗教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日益融入當地或民族的色彩,宗教因素日益滲入到世俗社會中的方方面面,不再局限于和宗教有關的方面。
三、中國伊斯蘭教的世俗化
學術界一般認為伊斯蘭教在唐朝時傳入中國,方式和途徑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商人或貢使在華經商并留居。中國伊斯蘭的世俗化在傳入中國社會的過程中,既受到所傳入地區文化的影響,伊斯蘭教內部也在做出相應的變化,由此開始了世俗化的過程,而當代伊斯蘭教世俗化的表現更為明顯。
中國當代伊斯蘭教世俗化體現在生活習慣方面,節日宗教習俗的遵守,對伊斯蘭信仰的履行程度,和社會的聯系,內部變革等方面。
生活習慣:在衣著上伊斯蘭教對女性著裝要求較多,要穿長衫、戴頭紗、四肢不能過于暴露;而在今天伊斯蘭教女性相對自由,對著裝的選擇性也多了,可以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婚嫁風俗也開放了,只要符合我國婚姻法的規定都可結婚。
節日宗教習俗的遵守:在宗教節日上,中國穆斯林也重視伊斯蘭教傳統的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但古爾邦節被中國穆斯林稱為“忠孝節”或“宰牲節”節日稱謂中國化了;在清真寺做禮拜,包括五番拜、主麻拜、開齋節的會禮以及個人單獨的禮拜,是必須要戴禮拜帽的,而且禮拜要“認時”即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不得提前也不能延后。
對伊斯蘭信仰的堅守履行程度:對于五功,即念、禮、齋、課、朝功,大部分中國穆斯林能做到的就是齋功了;而對于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信安拉、天使、使者、經典、前定、后世六個方面,有些穆斯林已經不信了,尤其是受過一定教育的年輕人,他們更多的是面對現實中的問題。
和社會的聯系:伊斯蘭教是政教合一的宗教,可是在今天的中國伊斯蘭教是不干涉政治的;經學院培養伊斯蘭教傳教人士,也接受世俗文化;有些清真寺對外開放,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伊斯蘭教;還會協助政府搞好計劃生育工作。
伊斯蘭教內部變革:很多穆斯林不僅僅局限于宗教,他們也走進世俗學校,接受世俗教育,并積極參與到世俗社會的建設當中,尤其是穆斯林開辦的清真食堂或清真飯店,這樣既方便了穆斯林的飲食,也解決了部分穆斯林的生活問題;還建立和健全清真寺的民主管理制度。當然對于中國伊斯蘭世俗化的表現,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經濟水平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的伊斯蘭教世俗化,要比中西部地區世俗化的表現更明顯些;同時還和穆斯林所受的教育和經驗有關,一般受教育越多、越年輕的穆斯林比受教育少、年長的穆斯林所受到的世俗化的影響要大一些。
四、評價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適應自身所在社會環境的結果,也是為了維持自身宗教的繼續存在和發展。伊斯蘭教在中國從唐朝傳入到今天,在其發展過程中其信仰、禮儀等方面沒有發生根本或是本質的變化,但在一些細節方面確實有所變通。這并不是伊斯蘭教本身的宗教色彩的蛻變,反而是為了與社會更加協調,能夠更好的融入世俗社會的積極嘗試,它將宗教和社會生活更多的結合起來。從全球范圍看,社會世俗化的趨勢是將傳統宗教由社會生活的核心移向了社會生活的邊緣,使它不得不向在信仰上有選擇自由的“顧客們”推銷自己。于是,傳統宗教就不得不為此而改變自己去適應“顧客”,宗教活動就得受到市場經濟邏輯的支配。”因此,“中國伊斯蘭教也必將在社會發展的歷史變革中,不斷地協調和適應,使之有利于社會進步的積極因素得以充分發揮,中國各族穆斯林同其他各兄弟民族一道,也必將迎來偉大祖國更加輝煌的明天?!?/p>
參考文獻:
[1]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8.第740頁
[2]孫尚揚.宗教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8.第130頁
[3]戴康生,彭耀.宗教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第163頁
[4]金宜人.當代伊斯蘭教[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1月,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