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鎮第五小學)
摘 要: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而教師則是教育管理這一“主體”的主體。學校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可以說,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國家的盛衰都與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關注教師個人,以“和”安人。關注教師課堂,以“理”服人。關注學校文化,以“勢”造人。
關鍵詞:教育管理 ;主體;學校文化
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而教師則是教育管理這一“主體”的主體。因此,在學校管理中,“教師”這一主體是需要進行特別關注的,一位教師的品格、言行、舉止等將影響一大批的學生,而這一大批的學生受其教育步入社會后將影響到整個社會。作為教育的基層管理者,更多的應思考如何提升學校教育管理中教師管理的效能。學校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可以說,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國家的盛衰都與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本文就教師管理效能的提升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一、關注教師個人,以“和”安人
學校教育中教師的個人問題突出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每一位教師都是在進行了一定的教師專業培訓學習后,獲取了相應的資格證書,才走上這一崗位的。他(她)們曾是優秀的學生,在學習時對教育工作充滿了熱情,對教師的崗位充滿了信心,幾乎每一位都曾很努力地想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然而,工作后,每一位的表現又都是不同的,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學校教育小團體,正所謂學校的“林子”雖小,可什么樣的“鳥”都有。
第一類的教師,為“生活”而工作。當滿懷信心踏上工作崗位,想要一展自己的抱負時,卻面臨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壓力!由于金錢上的原因,這時不得不面對現實,生活的鎖碎砸掉所有的“抱負”與理想,久而久之,就成了完成任務式的,完全為了“生活”而工作。這類型的教師曾有“偉大”的抱負,但在事實面前一步步放松了自己,沒有了遠大的理想,把教師職業作為謀生的職業。
第二類的教師,為“事業”而工作。踏上崗位后,對教育工作充滿了熱忱,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工作的目標,把教育工作作為自己的“事業”來做,當然其主要的還是“道德”思想在約束著他,這類型的教師工作很積極,敢為人先,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為人師表,各類先進、優秀、表彰都輪得到他,逐漸成為學校的骨干力量,成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領頭人。
第三類的教師,為“理想”而工作。這類型的教師屬于“研究型”的,其進行教學的目的很明確,研究學生、研究教材、融入自己獨特的思想、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每一步都在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終成為“名師”。
作為教師,進入這一崗位后的定位是什么,就決定了將來是一名什么樣的教師。這與我們人類的四大人生境界是相應的。記得高中有一篇文章,是馮友蘭所寫“人生的境界”,專門論述人生的“四個境界”,給筆者很大啟發。
第一境界為自然境界。人為了生存而必然有的一種境界,往往許多事情被生活所左右,被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左右,但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層,他們是平凡的、他們是渺小的、他們是偉
大的 。
第二個境界是功利境界。他們明白,痛苦的根源是欲望,是執著,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隨著時光的流逝,時間的變遷,他們不為之所動,達到一種肉不為靈所動,靈不為肉所驅的平衡狀態。他們已經明白了生存的意義,他們習慣用深邃的眼神凝視著遠方、感悟著這個世界、享受著生命帶給他們的美妙和寧靜。
第三境界為道德境界。懂得了仁義,再加思考便曉得了禮倫綱常,知道了世間的義理,也懂得有不可為,有可以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第四境界為天地境界。這是空的境界,空的境界跨越的愛與仇,是與非,生與死,物質與意識,時間與空間的最高境界,象由心生,境隨意動,一種徹底無我的唯心。天地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也不是拔苗助長可以修為所能達到的,是自然的,需要時間和個人的修為方能達到。
二、關注教師課堂,以“理”服人
學校教育管理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課堂,課堂可以說是學校工作的中心,是每位教師工作的中心,施展才華的舞臺。作為管理者,就有必要與教師一起研究、探索每一個課堂,讓它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搖籃,學習的陣地。那么首要的是讓每一位教師盡快地成為課堂管理大師。
1.正確處理好“推門課”,促進教師教學業務水平的提升
在眾多的做法中,較被推崇的是“推門課”,校級領導,在任意時間“推門聽課”,并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所謂的“指導”。筆者認為“推門課”有其利弊存在。
利的一面在于:
(1)通過“推門課”讓教師從思想上認識到,開放的課堂教學才是富有活力的,能使每位教師注重每堂課的教學。
(2)利于管理者及時發現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能在第一時間進行反饋解決。
(3)有利于教師之間的交流,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弊的一面在于:
(1)管理者思想上對“推門課”認識不正確,把這種課作為對“治”教師的手段,給教師心理造負擔,從而認為:“推門課”不是什么好事,有問題存在的老師,學校領導才會去聽“推門課”,從而走入教育管理的一個誤區。
(2)推門課后發現問題不及時解決,往往在考試后,出現問題了(如學生總體成績有所下降等原因),便把“推門課”中出現的問題拿到不合適的場合(如全體教師會議、年級組教師會議等等),作為重點進行批評,使得某位教師“顏面”掃地,以此來“殺雞敬猴”。
(3)“推門課”后因意見不統一,管理者與教師互相指責,從而陷入對立狀態,不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2.正確引導,盡快地讓教師成為課堂管理大師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應該重視教師的課堂教學,要讓教師成為課堂管理的大師。
首先要讓每一位教師覺得自己就是一位管理大師。
那么在實際操作中,管理者就要與教師多交流、多探討,把教師放在第一位,努力為教師創造快樂舒適的工作環境,充分調動教師積極認真的工作情緒。使得每位教師都充分地感受到學校管理層對其的關心與尊重。由此延伸,教師自然會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學生,把學生真正放在第一位,盡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學服務,也使教師從中感受到管理學生的快樂。在交流與探討中,管理者要讓教師覺得自己就是班級管理的一位大師,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就像管理學校一樣,使得教師與學校管理者之間有一種共鳴存在,相互理解、相互體諒。這樣的教師也會發自肺腑地尊敬、愛戴學校的管理者,讓他們享受管理的快樂。
其次要讓每一位教師工作在信心與希望之中。
學校管理者要把教師放在第一位,那才有學生的第一位,一所學校寄希望于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那就要讓每一位教師對學校有信心。而信心往往是確立在眼前,因此,教育管理者就有義務幫助每一位教師樹立起教育的信心,通過學校精神文化層次的管理,通過教師課堂的磨練,通過班級管理的實踐探索,使教師確信學校。同時,要讓教師對學校有希望,因為希望是寄托于未來,希望是對未來抱期望的態度,有了這一層的期望,教師工作就有了“動力”。要讓每一位教師工作在信心與希望之中,學校的管理者對每位教師尊重和關愛有加,那么教師在工作中就倍感愉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工作,會使教師倍受鼓舞,工作更有創意與成績。
再次要讓每一位教師關注學校的前途,同呼吸共命運。
學校是一個集體,對于一個集體來說,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與集體的榮辱興衰息息相關。因此,管理者要讓每一位教師都認識到自己,要讓每一位教師能主動關注學校的前途。管理者所做的首要是為教師創造快樂愉悅的工作環境。其次要讓教師認識到學校是其“安居樂業”的場所,沒有人生來就希望在不斷地“動蕩”(指工作調動)中工作生活。再次要讓教師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那就要管理者尊重關愛每一位教師,當教師出現各種問題時要“疏”而不是“堵”,培養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處于鼓舞、激勵的環境之中。
3.以“教研”為中心,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教學模式在不斷地改變、教學的內容日趨豐富、教學的手段日新月異,在多樣化起來……這些改變往往使許多教師不相適應,于是學校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型的教師將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時代需要“科研型”的教師。這時教師就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進修。原先流傳的一句話“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已不適合時代的要求。知識的“爆炸”、經濟的全球化,都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思考,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條河,而且是一條源源不斷的活水河。”由此看來,學校的“教研”活動,就是提升教師業務水平,讓教師“為有源頭活水來”提供平臺。
學校的教研活動從備課組開始,提倡集體備課,集集體的力量于一體,豐富教師的備課模式,備課經驗,從基本的功夫上入手。同時,有利于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然后,教研活動中關注點在于上課——聽課——評課——反思——修改——再上課——再評課——再反思……多次進行,讓教師在課堂的磨練過程中成長,對課堂的駕馭更加輕松自如,更有經驗。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教師站好講臺,在站穩講臺的基礎上站好講臺,讓教師從“普通型”向“科研型”發展,使教師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并能對課堂教學所出現的亮點、缺點,進行深入地反思,研究相應的對策。學校為教師建立科研平臺,從另一個側面,輔助有“理想”的教師盡快地成功、成才!
三、關注學校文化,以“勢”造人
1.以“精神文化”為引領,樹立中心
筆者在新浪網,云中漫步的博客《最上乘的學校管理境界》一文中看到這樣一段話:“學校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最核心的也是最高的層次是精神文化層,接下來依次是行為文化層、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 ②頗感有理,同時也感受到,作為學校的管理層,的確應該關注學校文化。學校是育人的基地,注重是文化教育。精神的、行為的、物質的、制度的文化,能讓每一位教師從各個方面進行自我提醒,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為人師表,有如玻璃窗的框架,每一根框都起到了固定玻璃的作用,這就是規范,是教師自己對自己的一種道德約束。學校管理者在關注這些文化層時,也需要合理利用,通過文化層的管理,要讓每一位被管理者都覺得自己是這個團隊中重要的一員,起著重要的作用,關愛每一位教師,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緩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有利于在二者之間建立和保持一種比較和諧的關系,從而實現“和為貴”的管理目標。
建立和保持這樣的一種和諧關系,關鍵在于,要使每一位被管理者有一種信仰,工作有一個中心,對教育的一種信仰,以教育為中心。中國共產黨人憑借著“共產主義”信仰,打下了一片天地,創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過程中,多少優秀的人才、共產黨黨員為之前仆后繼,是因為他們有一種信仰,有一種精神在支持著他們,從而能夠牢牢地團結一致,革命成功。那么學校,作為育人的場所,難道不能從中吸取些什么嗎?精神文化層顯得多么重要啊!學校的一句校訓,一聲口號,無不顯現出精神力量的偉大。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學子的精神支柱,成為一所學校的“靈魂”。哈佛大學的校訓 “時刻準備著,當機會來臨時你就成功了。” 精辟地詮釋了勤奮、機遇和成功三者之間的關系,無時無刻不在訓導著每一位師生……這樣著名的學校,關注了精神文化層,使得每一位在校的師生都有精神的寄托,都有自己的夢想,為之奮斗,為之努力。
2.“令文齊武”,造勢治眾
作為學校的管理層,既要關注到精神文化層,又要關注到制度文化層,正如《孫子》中所述“令之以文,齊之以武。”③即在管理中文武結合,剛柔并濟,“文”即以精神層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說服教育,以理服人,為每一位被管理者樹立精神信仰,培養其個人的修養、涵養。“武”是制度文化層面的,以嚴明的制度來管理人,教導明,管束嚴,用政治、道義甚至自己的榜樣帶頭作用進行教育感化,使之心悅誠服,能夠與己同心同德。
為達到整體化之效果,在學校管理中“造勢”是很重要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從管理者的角度所述,管理的人身正,則被管理者做事主動積極,反之,亦然。引申到學校管理中,可以這么理解:校風正,不令而從,校風不正,雖令而不從。面對學校的每一位教師,他們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在教學工作中互相間達成了一種默契,長期以往,自然的小團體形成,此時若不正確引導,那么這部分小“勢力”會慢慢影響到整個管理局面,從而給管理者帶來管理危機。但若管理者早作準備,在校內“造勢”,造就“正”風。使群體具有沖擊力,以求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之效果。有了這種勢,就能造就所需“人才”,就會“立于不敗之地”。
綜上所述,學校管理中,管理者對教師的管理要達到高效,首先對教師要多關心,了解每一位教師的特點,能“因人而宜、應才而用”,站在教師的角度,多為教師考慮,讓每一位教師站穩講臺、站好講臺,對課堂教學輕車熟路,應對自如。其次要關注校園的文化,創造一個“優良”的教與學的環境,造正勢、行正風、創正氣,使整個校園在“和諧、健康、文明”的環境中發展。作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總是一對矛盾的共同體,要解決這一問題,“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關鍵在于“人和”,和則興,只有處理好這一層關系,那學校管理將會是一個新的局面,學校教育也因此而走向繁榮。
參考文獻:
[1]《論語`學而》.
[2]云中漫步的BLOG 《最上乘的學校管理境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d7aa8010008xh.html.
[3]《孫子`行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