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十中)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主渠道,教師的觀念、方法和對教學的設計處理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關系到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核心。在新課標背景下,教者采取靈活多變的課堂提問方式,無疑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這一方法的運用談談個人的
做法。
一、懸念式提問,調動思維積極性
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問題設計,巧設懸念,提出學生已有知識和方法無法解決的問題,使他們產生躍躍欲試、急于求知心理,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欲望,為新知識學習創設思維活動的最佳氛圍。如學習“地球自轉速度”一課時,提問:生活當中有哪些事例能感覺出地球在不停自轉?你知道適合毛澤東詩詞中“坐地日行八萬里”這一名句的地理緯度在哪里?投石激浪,學生議論嘩然,他們互相交流,但不能觸及問題的實質,這時教者點撥,這一問題與地球的自轉速度有關,于是他們合作探究出地球自轉線速度大小的一般公式,這已涉及到問題本質,學生也進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教者再讓學生用這一公式求出赤道處一日自轉的路程,這時學生恍然大悟,謎底揭穿,“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分布規律”在學生頭腦中“扎根”,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遷移式提問,激發思維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知識的運用能隨機應變,不受思維定勢限制,學生學習中知識的積累量越大,思維的靈活性越好。因此,課堂學習中教者要善于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聯想,促進已知知識向未知問題的探究中去遷移,以已知知識為生長點,自我構建,自我生成。使學生學會隨問題的條件、角度變化靈活解決問題。如學習“大氣的運動”一節,在學生已掌握了平行等壓線圖中,“水平氣壓梯度力和等壓線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于”的畫法后,適時設問:當等壓線為閉合的同心圓曲線時,如何畫出氣壓梯度力?學生積極思索,動手畫圖,多次嘗試后,得出了問題的正確結論。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思維靈活性,也為“氣旋、反氣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鋪墊式提問,鍛煉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指思維簡縮性、快捷性,表現為能用已有經驗和知識迅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學習中,有時知識層次間具有跳躍性,已有經驗和知識對新知識不能起同化作用,學生的思維可能受阻,需要在知識層次間搭建一個“支架”,此時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就是一個“腳手架”,學生借助這個階梯展開思維。如學習“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這部分內容,先提問一些生活中常識,如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高處不勝寒”?冬季,北方農民為什么常在田邊制造煙幕?夏季,多云的白天為什么天氣不太熱?學生馬上相互交流,積極發言,教師及時提一問題作為鋪墊:請思考太陽輻射的能量在地表、大氣之間的傳播規律,問題在合作中完成,知識間有了聯系,學生的思路暢通了,就容易把難以理解的“太陽輻射與氣溫變化”這個知識點聯系起來,新問題迅速迎刃而解。
四、遞進式提問,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學生思維活動中的抽象與概括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從地理事實、地理材料分析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隱含的地理本質和規律。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思維品質,課堂上可設計一系列遞進式問題,通過一連串提問,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由表及里,使學生在問題的探究中抓住本質。如學習“北印度洋季風洋流的運動規律”時,筆者設計了一系列問題:“什么是洋流?風海流怎樣形成?北印度洋海區冬、夏季吹什么風?受季風影響洋流如何流動?”學生在一連串提問引導下,不但抽象出北印度洋季風洋流的運動規律,而且思維在一連串的問題解決中得到深化和升華。
五、發散式提問,激發思維的獨創性
獨創性是思維活動的創新過程,表現在能獨立的分析、解決問題,并提出新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思維品質的培養離不開發散式的問題訓練。如在高三復習課中講“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一節學習中,教者提出:“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在不同大洲,為什么人口都分布本國的東南部?”經過學生獨立思考,有的認為是自然條件造成的、有的認為是經濟原因造成的、有的認為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答案角度不同,但都觸及了問題的不同方面,各抒己見正是他們創造性思維迸發出的靈感火花。
總之,靈活高效的課堂提問方式,是放飛學生思維和想象的金鑰匙,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給了學生一泓創新的源泉。因此,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課堂提問的技巧,必將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