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 河南鄭州)
摘 要:中國高等教育正向大眾化、平民化方向邁進,加上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和家庭收入的不平衡狀況日趨嚴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問題日益突出,為解決這些學生的學習、生活問題,我國高校實行了“獎、貸、補、助、勤、減、免”等一系列資助政策,已基本形成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從探討大學生資助工作的現狀及難點出發,進而提出完善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對策建議。
關鍵字:大學生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對策
一、大學生資助工作現狀
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不僅滿足了社會、家庭和個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而且滿足了國家對高級人才的需求。這項決策促進了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擴大,但同時擴招引發的經濟壓力也隨之而來。盡管每年國家和學校拿出大量的資金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但是國家對高校財政撥款的增幅遠落后于學生規模的增幅,高校收費標準的不斷提高,高校學生欠費的數額和人數仍然居高不下。新的資助政策體系建立以后,在高等教育階段基本建立起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和“綠色通道”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盡管國家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政策相繼出臺,配套措施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機會的均等化,但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二、大學生資助工作的難點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準確認定缺乏合理有效的機制
多數高校根據財政部、教育部印發的《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和認定實施辦法,制定了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從理論上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應當無懈可擊,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的認定缺乏可靠的材料,僅憑學生填寫的申請書和學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長單位所開的證明作為認定依據,家庭經濟情況的真實性難以判斷、準確性難以把握。學校在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時,一些經濟困難學生不善于表達,性格內向,往往會因為好面子、虛榮心強和強烈的自尊心不愿意申報,進而導致一些家庭確實困難應該得到資助的學生卻難以得到資助。
(二)國家助學金的勵志導向功能需要進一步加強
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國家設立了國家助學金。但國家助學金資助面廣,數額很大,只要是“家庭經濟困難、生活簡樸”就可以提出申請,受資助者不需要承擔任何義務,因此也產生了一些問題。第一,有少數獲得國家助學金資助的學生視之為天上掉落的餡餅,心安理得地享受資助,既沒有付出勞動,也沒在學業上起到激勵作用,缺乏激勵學生自強自立的功能。第二,與高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評優評先發生沖突。高校一直用“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但是目前國家助學金金額遠遠超過了各種榮譽稱號和獎學金的獎勵,這無形中使有些學生產生了“學習再努力,不如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在”的想法。
(三)與資助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
首先,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確立較早,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規體系。在資助活動中產生的資助糾紛無法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解決。其次,盡管國家在政策和制度層面上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作了較全面的規定,但由于從中央到地方的現行管理機構無法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機制,使得一些資助政策不能完全落實到位。另外,各高校的獎勵標準千差萬別、資助條件寬嚴不一、執行情況各不相同。
(四)物資資助與精神資助相結合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往往來自偏遠貧困地區,是學校的特殊群體,家境貧寒、經濟窘迫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大多數貧困學生在承受經濟壓力的同時,還要面臨心理上的困惑。自卑和性格內向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較突出的心理問題。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原有的教育條件相對薄弱,使他們在信息量、知識面、業余愛好及特長等方面與其他同學存在很大差距,自信心嚴重受挫。目前,高校的資助工作往往忽略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缺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的有效引導。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雖然獲得了物質上的資助,但卻沒有做到真正的精神脫貧。
三、完善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對策
(一)完善資助制度,建立科學而又切實可行認定體系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專門負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機構或組織,專門負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選擇合適的資助方式和及時發放各種資助,實施資助后期的工作管理等。高校要建立由“個人申請—院系審核—大學生資助中心調查—反饋、公示—確定結果”所構成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保證各項資助工作公平、公正、公開的進行,接受師生廣泛監督。各高校要觀察申請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消費情況,實地抽查各院系學生信息填報情況,進一步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準確性和規范性,使資助工作落到實處。
(二)拓展勤工助學崗位,提升自強自助能力
勤工助學具有助學和育人的雙重功效,是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強自立的有效措施,也是學生社會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理應成為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形式,學校要明確勤工助學工作的主導地位。高校各部門需要大量非專業的臨時工,學校還可以利用與校外的廣泛聯系,幫助學生尋找勤工助學崗位,這樣既能讓學生自強自立,通過自己的勞動克服困難,也能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勤工助學,不僅可以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改善目前的困境,還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工作經驗。
(三)發揮助學工作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要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特點,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及時引導他們合理宣泄不良情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感恩教育,喚起學生的感恩意識,使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其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克服虛榮心理,引導學生健康消費,增強自律能力,自覺抵制不良消費行為。
參考文獻:
[1]四川省教育廳.學生資助政策匯編[G].2008.
[2]徐峰.關于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內江科技,2008(1):87-112.
[3]肖陽.略論高校現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與改進[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74-76.
[4]桂世權.試論貧困大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15-117.
作者簡介:徐瑕蓮(1984-6),女,漢族,河南西平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