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
摘 要:分享閱讀是培養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幼兒園在(開展分享閱讀時可以采取多種策略,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讓幼兒體驗閱讀的快樂。
關鍵詞:閱讀;分享閱讀;有效策略
重視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國際兒童語言教育的共同趨勢,分享閱讀能有效的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使之成為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在開展分享閱讀實踐中,我采取了以下幾種策略。
一、從“圖”入手,讓幼兒會說
幼兒特別喜歡看圖文并茂的或以圖為主的兒童讀物,我們就從讀本的圖入手,讓幼兒在看圖,說圖,讀圖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理解和描述畫面,使幼兒會看,能想,敢說,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由于幼兒的思維具有跳躍性,閱讀時常常一會看這,一會看那。教師在指導幼兒看大讀本時,應重點引導幼兒觀察每一幅圖,理清思路。教師可根據圖中內容,提出相關問題,讓幼兒有序觀察。如在分享閱讀“小船”時,可以首先引導幼兒閱讀封面,并預測書中內容;接著引導幼兒按頁讀圖,讓幼兒觀察小船之間顏色的聯系,并根據上個小船推測下個小船的顏色;然后再引導幼兒充分表達看到許多小船的感覺,拓展相關的語言知識。隨著觀察的不斷深入,通過有效指導和相互交流,讓幼兒了解圖中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上頁和下頁,圖上和圖外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還可以幼兒用肌體語言來表達意思,加深幼兒對讀物的理解,從而幫助幼兒從“圖—口語—文字”的順利轉換?;顒咏Y束后,老師還可以要求幼兒的家長跟幼兒一塊去圖書館,收集有關小船的圖書,放到班級的圖書角,供幼兒閱讀,拓展相關經驗。
二、以“聽”輔助,讓幼兒愛聽
幼兒最初的閱讀主要依賴父母和老師,他們總喜歡拿著故事書纏著大人給講故事。對于幼兒來說,用“耳”讀書,比起用“眼”閱讀更為直接,所以我們將分享閱讀活動與文學作品聽賞活動緊密結合,每天安排15-20分鐘,組織幼兒聽賞優秀文學作品,增大信息量,讓幼兒感受文學作品的無窮魅力。
首先,讓幼兒聽教師朗讀。教師在讀幼兒熟悉的讀本時,可以故意把故事的順序讀錯或漏讀,讓幼兒糾正;在朗讀新讀本時,可以只讀一半,讓幼兒猜想接下來的情節或結尾,以集中幼兒的注意,同時使閱讀成為一種探索活動,培養幼兒的預測能力。其次,讓幼兒聽同伴朗讀。幼兒天生就好表現,每日讓幾位幼兒輪流當“小老師”,在小朋友面前朗讀自已已經學會的詩歌、故事等文學作品,而在聽同伴說的時候,幼兒也會特別認真、專注,從而既調動了幼兒聽說的積極性,又激發了他們積極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再次,還可以讓幼兒聽賞錄音朗讀。教師可以有計劃地為幼兒選擇一些有聲讀物。幼兒每人一本圖書,聽著錄音機中傳出的標準普通話,反復聽賞,輕聲跟讀,不僅可以大量吸收文學信息,增強積累,豐富情感,而且可以為下一步的閱讀活動作豐厚的鋪墊。此外,我們還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帶孩子逛書店,開展親子朗讀。讓家長將精彩的故事、詩歌朗讀給孩子聽,讓孩子將幼兒園學到、聽到的故事、詩歌朗誦給爸爸、媽媽聽,并做記錄,讓幼兒在享受親子閱讀帶來的快樂的同時,增大閱讀量,積累閱讀經驗。
三、與“字”相伴,讓幼兒樂認
幼兒形象思維占絕對優勢,具有驚人的形象感受力和整體接受能力。而中國漢字是由點、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構成的象形文字。為此,我們嘗試將分享閱讀活動與漢字認讀緊密結合,利用幼兒的生活環境,幫助幼兒建立口語與文字、圖畫與文字、動作與文字之間的聯系,讓幼兒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喜歡識字。
首先,我們將幼兒學習過的有關讀本中的文字及幼兒收集到的食品商標( 如好佳、肯得利、爽歪歪等),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示在閱讀區的閱讀互動墻上,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去閱讀。同時,將幼兒的生活學習環境、相關物品的名稱、各活動區的標志、值日生的名字等都”用漢字做標識。此外,還用文字說明一些常規和注意事項,如壁櫥上貼有“請把書包放整齊”;飲水機旁貼有“多喝水身體好”;盥洗室旁貼有洗手歌等。在走廊墻面上的“字寶寶樂園”里,更有幼兒喜歡的字、詞與句子。其次,我們將讀本中的文字制成漢字卡,利用每日點心、午餐前后、離園前的時間,玩一些有趣的文字游戲。如給字寶寶照相、什么字不見了、摸摸“某”字跑回來、給字寶寶找朋友(偏旁組字、組詞等)、碰碰船( 組詞)等,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自然習得文字。再次,我們根據幼兒好奇、愛猜謎的特點,常將漢字編成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謎語兒歌,讓幼兒猜猜、讀讀,不僅增強了幼兒閱讀漢字的興趣、還培養了幼兒思維、想像的能力。此外,我們還經常引導幼兒觀察字型,進行形象的解字。如引導幼兒觀察雨字后,有幼兒說好像雨點落在窗戶上一樣。在這種趣味觀察與猜測中,幼兒不僅發展了觀察力與想像力,對閱讀識字的興趣也大大增加。
四、跟“畫”結合,讓幼兒能創造
繪畫是幼兒的第二種語言。他們在掌握書面文字表達之前,更多的是運用美術形式,借助線條、符號、色彩,描述離奇古怪的白日夢和幻想。我們結合分享閱讀活動,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的繪畫活動。如畫故事,就是把自己熟悉的讀本故事畫出來,再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自己畫的故事與讀本上的故事一樣嗎?什么地方有變化?幫助幼兒去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與不同。又如讓幼兒續編讀本故事或詩歌,并將之畫出來。在開展“小海龜”的讀本閱讀活動后,根據閱讀內容引導幼兒想像:小海龜還會看見什么呢?幼兒畫出了“小海龜看見了潔白的浪花,小海龜看見了美麗的小船,小海龜看見了高高的椰子樹,小海龜看見了海龜媽媽,小海龜看見了在沙灘上游戲的孩子們””等等豐富多彩的內容。教師除了讓幼兒輪流介紹自己畫中的內容,還組織幼兒共同設計封面,把幼兒的作品裝訂成一本書,投放到圖書區,供幼兒自由閱讀。
此外,我們還開展了“生活記憶畫”和“周末日記畫”活動,讓幼兒畫出平日、周末生活中最開心的事情、自己最喜歡的物品等。通過畫故事、畫生活記憶畫以及自制圖書等活動,幼兒發現了口語與畫面語言、書面語言的關系,更加激發了他們閱讀的欲望,培養了其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活動還促進了幼兒、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使家長認識到真正的閱讀并不是讓孩子多識幾個字或多看幾本故事書,而是讓孩子在豐富、生動、有趣、多元化的學習過程中,培養運用繪畫、文字等形式表達思想內容的能力, 并體驗閱讀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金小梅.淺述早期閱讀教育中的教學策略.學前教育研究.
[2]邊麗君.嬰幼兒早期閱讀環境科學性的實踐研究.學前教育研究.
[3]張明紅.從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理論看早期閱讀的教學策略.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