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神舟重工工程機械技工學校)
摘 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初衷是為各地區輸送“技術型、專業型、復合型”的人才,推動當地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同時也解決了普遍存在的就業問題。但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卻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本文對目前中等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簡要概述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一些改革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問題;改革與發展
一、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職業教育自1980年被提出之后,其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各地方、各地區都建立了層次不一樣的職業類學校,構建了全國范圍內的龐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在這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大量技術型、專業型人才,直接推動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然而,當前中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某些棘手的問題,直接影響著它們的存留。例如:中等職業類學校不顧不從實際教學出發,而是使用廣泛而夸張的招生宣傳方式將初中畢業生“忽悠”到自己學校去,生源質量不高;中等職業的教學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學生的技術能力較差,難以真正適應市場的需求;職業教育設施不齊全,資金投入力度較小,教師自身素質不高,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技術能力方面薄弱等。
二、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法
上述問題的大量存在,必須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重視,充分吸取國外以及國內某些地區的先進做法,根據當地的實際狀況,采取各項綜合措施對中等職業教育模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確保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確立目標。
作為教育管理機構和中等職業學校來說,就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在經濟建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改變人們長期以來對職業教育不理解而產生的錯誤觀念和偏見,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國際上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提高綜合素質,而職業技能的發展方向是高級化、智力化,實質是將現代知識與技能高度一體化。[1]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應朝著素質教育的目標,根據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在適應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呈現出以知識、技能、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化、綜合化教育趨勢,共同培養寬基礎、多技能的全面發展技能人才。
(二)學校建設的現代化和社區化
中等職業學?,F代化建設是學校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基礎?,F代化概念首先表現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這是當前中等職業教育改革滯后的主要原因,當然還表現在教育手段、教育設施的現代化。由于歷史原因,現有中等職業學校的主體是企業、行業辦的學校,它的教育的輻射面是以條條為基礎的。而社區化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新概念,有著獨特的社會經濟涵義,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取向。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深入,行業行政職能的減弱,及中等職業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要建立以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的層次結構比較合理的社區職業教育網絡,構成既依托當地行業協會來辦學,又覆蓋全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在教育中占領一定市場份額,發揮應有的社會作用。
(三)更加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推進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技能”是“謀職就業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長,個性發展之根”,而“技能型”人才包括三個方面的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和生存技能。其中“操作技能”是彰顯于外的崗位業務動作技能,是一種“硬本領”,是評價一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關鍵指標。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是以“實踐性教學”為支撐的。
1.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基礎,深化教學改革
這主要包括:一是在課程設置上要符合實際。即符合崗位實際、符合學生實際。二是教材選用和教學內容要符合實際。提倡編寫校本教材。三是課堂教學理論要聯系實際。多開展案例教學、案例練習、業務見習、社會實踐等活動。四是考核方法要符合實際。以檢測學生能力為重點,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學業成績作出科學評價。在教學理念上要做到“三個零距離”: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零距離”結合,教學內容與職業需要“零距離”貼近,實踐教學與崗位要求“零距離”接軌。
2.以增強基礎能力建設為核心,努力提高實訓效果
基礎能力建設是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徑,具體包括:一是抓緊實訓師資的培養、培訓和配備。二是配強實訓設備,強化設備管理和實訓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實訓設備的使用效率。三是以設備操作實訓為重點、建章立制、加強指導,提高實訓效果,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四是大膽探索“計算機仿真模擬實訓教學”,力爭在近期內取得新突破。
3.以增強學生崗位能力為重點,努力實現校企“雙贏”
校企合作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主要有:一是爭取政府、行業主管的支持,形成政府主導、政府行為。政府出政策、行業作指導、校企抓落實。二是緊緊圍繞崗位技能需要,實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并將實習與就業緊密聯系起來,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三是努力實現校企“雙贏”。包括資源共享、人才培養、人才使用、科技開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推進職教體系一體化建設,形成培養各層次技能人才的職教網絡
職教體系一體化建設是當前企業對企業人才高層次學歷的要求,也是中等職業類學校前進的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各類教育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如實施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溝通,使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與高等教育等相互結合,協調發展。
第二,職教管理體制從宏觀趨于一體。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專、技校、職高各類職校培養目標的趨同,各職校的行政主管關系將逐步淡化,主要由宏觀的教育管理部門及辦學業務指導部門管理,二者職能區分明確的話,不僅不矛盾,而且能更好地發揮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
總之,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要是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的發展以及行業的發展服務,為人民的就業服務。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抓住新時期的改革這一契機,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方式,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晶,滿明.關于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風.2010(15)
[2]高月寧.市場經濟條件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02)
[3]張冬梅.走向和諧: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J].廣西教育.2011(36)
[4]蔡桂榮.淺議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改革[J].企業導報.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