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實現(xiàn)轉化大腸桿菌BL21菌種的質粒pTWIN-A,并獲得鑒定該目的基因的表達蛋白。通過目標線性前體基因克隆到表達載體pTWIN1、重組表達質粒用熱休克法轉化BL21菌、用生物反應器培養(yǎng)發(fā)酵、IPTG誘導實現(xiàn) CBD-Inteinl-Target-Intein2-CBD的表達,采用SDS-PAGE鑒定重組蛋白。發(fā)現(xiàn)構建出了正確的重組表達質粒,轉化BL21后經誘導產生了約25KD的蛋白產物。得出了轉化BL21菌種的質粒pTWIN-A,獲得并鑒定了該目的基因的表達蛋白,為進一步研究目的蛋白與CBD蛋白一端結合或者兩端結合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大腸桿菌;轉化;誘導;表達;蛋白產物
Target Gene插到MCS處,可以與CBD-Intein一端連接,也可以與CBD-Intein兩端連接,這種連接方式理論上應該是隨機的。當質粒與這些大腸桿菌混合后,質粒粘附在大腸桿菌的表面,在42℃時,大腸桿菌出現(xiàn)熱休克,質粒可通過大腸桿菌細胞膜上形成的空隙進入菌體內。隨后,加入LB培養(yǎng)液,于37℃震動培養(yǎng)可使細菌復蘇,并且表達質粒編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提高轉化效率。轉化成功的大腸桿菌可以在相應抗生素培養(yǎng)皿中傳代,形成菌落。另外,RNA聚合酶機制十分有效并具選擇性:充分誘導時,幾乎所有的細胞資源都用于表達目的蛋白;誘導表達后僅幾個小時,目的蛋白通常可以占到細胞總蛋白的50%以上。在培養(yǎng)體系中加入IPTG誘導RNA聚合酶生產,繼而質粒上的目的DNA 開始轉錄。本實驗擬用SDS-PAGE鑒定經IPTG誘導后的蛋白產物,來分析Target Gene與CBD-Intein的連接情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質粒和菌株 BL21菌株、pTWin1-A質粒。
1.1.2 試劑
(1)轉化主要試劑。LB培養(yǎng)基(1L:胰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l 10g)、1.5%瓊脂、1:1000AMP、IPTG、PH計標定液、溶氧電極標定液(Na2SO3)。
(2)電泳主要試劑。丙烯酰胺、亞甲基雙丙烯酰胺、SDS、Tris、DTT、過硫酸銨、Tris-甘氨酸、TEMED、甘油、考馬斯亮藍R250、溴酚藍、醋酸、甲醇、乙醇、蛋白標準。
1.1.3 溶液配方
(1)分離膠(10mL):30%Acr4.0mL,1.5mol/L PH 8.8的Tris+10%SDS共2.5mL,蒸餾水3.3mL,10%過硫酸銨100uL,TEMED4uL。
(2)濃縮膠(5mL):30%Acr0.67mL,1.0mol/L PH 6.8的Tris+10%SDS共1mL,蒸餾水2.3mL,10%過硫酸銨50uL,TEMED4uL。
(3)染色液:90mL甲醇:水(1:1,V/V)和10mL醋酸混合+0.25R250,過濾可用。
(4)脫色液:90mL甲醇:水(1:1,V/V)和10mL醋酸。
(5)2*樣品緩沖液:100mL Tris.Cl(pH6.8),200mLDTT,4% SDS,0.2%溴酚藍,20%甘油。
(6)5*電泳緩沖液(1L):Tris-Gly:15.1gTris+94gGly,50mL 10% (W/V) SDS。
1.2 方法
1.2.1 熱休克法轉化BL21菌。取50uL感受態(tài)菌液,加入構建的pTWIN1-AS質粒5uL,在冰上放置30min,用42℃水浴90秒,最后在冰上再放置2min,補加900uLLB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1hr。取100uL轉化菌液涂在含Amp的LB平板上,37℃培養(yǎng)18hr。
1.2.2 觀察轉化結果。經過18hr左右的培養(yǎng),平板上長出了379個菌。平板中央較為密集,周圍分布分散,生長情況良好,大小均勻。
1.2.3 接菌。用槍頭挑取2-3個單克隆接入50ml含Amp抗生素的LB液體培養(yǎng)基(250ml三角培養(yǎng)瓶),37℃過夜培養(yǎng)。
1.2.4 誘導表達
(1)將過夜培養(yǎng)物按1:1000轉接到3L含Amp抗生素(1:1000)的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培養(yǎng),每隔1hr,取菌測量OD600及菌重,OD約為0.5時,取菌留樣(取500uL菌液,5000rpm RT 10min,棄上清,沉淀用200uLH2O重懸加入等體積2*LD,煮5-10min使其不粘稠,作為誘導前樣品-20℃保存)。
(2)按1:1000加入IPTG開始誘導表達,37℃培養(yǎng)半小時后取菌測量OD600及菌重并留蛋白樣品,此后每隔1hr,取菌測量OD600及菌重并留蛋白樣品(取500uL菌液,5000rpm RT 10min,棄上清,沉淀用200uLH2O重懸加入等體積2*LD,煮5-10min使其不粘稠,作為誘導后樣品-20℃保存)。
(3)將培養(yǎng)物取出,分裝至高速離心管內,5000rpm RT 10min,收菌-80℃保存。
(4)同樣的方法應用于100mL搖瓶的發(fā)酵。
1.2.5 SDS-PAGE電泳鑒定。根據所測定的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范圍,選擇適宜的分離膠濃度,本實驗宜選用12%的分離凝膠、4%的濃縮凝膠進行電泳分離。制凝膠板,加樣。加樣結束后,濃縮膠調80V,分離膠調120V,開始跑電泳。電泳結束后,切去濃縮膠,考馬斯亮藍染色2小時,脫色液脫色過夜,觀察跑出的條帶。
第一組發(fā)酵過程中接菌時小部分培養(yǎng)液溢出,未接入罐內;發(fā)酵131min時罐內溶氧低,通氣流量從3L/min調至4L/min,溶氧小幅回升;接菌135min時溶氧再次下跌,轉速調至200rpm,但實測轉速為159rpm,溶氧持續(xù)低位;接菌144min后裝置恢復,轉速調至400rpm,之后又調至500rpm,溶氧顯著改善;接菌175min后,加入IPTG誘導目的蛋白表達;誘導20min后溶氧低,空氣流量不足,去除排氣口濾器,溶氧顯著改善;誘導153min后罐內泡沫溢出,加入適量消泡劑,泡沫量回到正常;誘導270min后,收菌。其余時刻均正常培養(yǎng)發(fā)酵。第二組發(fā)酵時盡量避免了上述情況。
2 結果
2.1 轉化結果
2.4.3 蛋白質大小
3 討論
3.1 對實驗結果的分析
兩組實驗的結果都是得出了產物為25KD的蛋白,也就是目標蛋白與CBD+Intein蛋白一端連接的情況,通過后續(xù)的多次重復實驗表明3KD目標蛋白兩端結合22KD的CBD+Intein的47KD蛋白出現(xiàn)少于25KD,猜測可能是47KD的產物在操作時候斷裂了。從第二組的電泳結果看,出現(xiàn)了22KD的條帶,但是22KD的條帶只是CBD+Intein蛋白,它在轉化后理應不會單獨存在;47KD的條帶斷裂后產生了22KD條帶和25KD條帶,于是在第二組的實驗結果里看到了很模糊的在22KD出現(xiàn)的條帶。這也從側面說明47KD的條帶若是存在也是少量的。但這個觀點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論證。
3.2 發(fā)酵接菌失誤對結果影響的分析
實驗在發(fā)酵培養(yǎng)中出現(xiàn)了一個情況:第一組實驗在發(fā)酵罐接菌時并未全部接入罐內,損失了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從最后的產量看發(fā)酵罐比搖瓶低;第二組實驗則全部接入。按照常理,第一組既然少接了菌,那么菌體培養(yǎng)的時間可能要延長。但是從加入IPTG開始誘導的時間來看,第一組并未落后第二組很久,也就是說菌體的培養(yǎng)時間幾乎沒有延長。由此我們從下列情況來分析:
A、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都是實驗前一起配置的,所以這個因素不考慮。
B、滅菌情況。在第二組實驗時,在發(fā)酵罐底部發(fā)現(xiàn)了黑乎乎的雜質,可能是發(fā)酵罐沒洗干凈留下的污垢,可能是已死亡的大腸桿菌,如果是后者,那說明第二組實驗可能有雜菌的污染。
C、種子的質量。都是統(tǒng)一的BL21,都是經過篩選后得到的抗氨芐的大腸桿菌,這個因素也不考慮。
D、溫度及pH值。發(fā)酵罐培養(yǎng)的溫度及pH都是固定的,不考慮。
E、泡沫的影響。實驗過程中,第二組發(fā)酵罐內產生的泡沫明顯多于第一組,過多的泡沫會對體系造成影響:
①減少發(fā)酵的有效容積,若不加控制,過多的泡沫通過排氣管溢出,造成發(fā)酵液流失;②過多的泡沫從罐頂的軸封滲出罐外,這就增加了染菌的機會;③使部分菌體粘附在罐蓋或罐壁上,而失去作用;④泡沫嚴重時,影響通氣攪拌的正常進行,妨礙代謝氣的排出,對菌體呼吸造成影響,甚至使菌體代謝異常,影響生產率。
②和③可能導致了實驗時罐內出現(xiàn)黑乎乎的物質。
F、補料的影響。補料太少,細菌合成原料缺少;補料過多,發(fā)酵液被稀釋,所以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加補料。實驗中補料都是機器自動控制的,第一組只加了少量消泡劑,第二組加的消泡劑比第一組略多,但也不影響實驗結果。
3.3 對實驗最后電泳中Marker少條帶的推測
3.3.1 通過與市售標準Marker電泳條帶圖對比后,確定是最小的一條條帶沒有跑出來,故其不在12%凝膠分離的最佳分離范圍(12-60KD)內。
3.3.2 Marker蛋白有問題。這個基本可以忽略,因是統(tǒng)一的Marker蛋白。
3.3.3 由于邊緣效應導致條帶跑歪,最后一條條帶與溴酚藍重合。可能性不大,因為制膠時都用了Loading Buffer,在空道上壓道。
3.4 體會
本次實驗得出的結論為研究目的基因與內含子Intein+CBD編碼基因的連接提供了一些參考,也給做類似實驗的同學在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相似情況提供一些幫助。實驗用數據證明了發(fā)酵罐比搖瓶更能良好地進行發(fā)酵,使我們對微生物發(fā)酵培養(yǎng)的基本步驟有了更深的印象。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們深入探究了大腸桿菌pTwin1-A質粒的誘導表達機理,對誘導表達的概念有了更直觀的認知,牢固掌握了外源蛋白的鑒定方法,為今后更深入的學習誘導表達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趙亞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佚名.IPTG誘導pET載體目的蛋白表達的原因分析[Z].http://www.bio1000.com/experiment/protein/436500.html.
[3]郭堯君.蛋白質電泳實驗技術[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盧圣棟.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
[5]佚名.發(fā)酵泡沫的控制[Z]..http://wenku.baidu.com/view/4c60374369e
ae009581bec74.html.
作者簡介:顧天驕(1992,11-),男,籍貫:浙江省余姚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生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