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格雷夫斯并不因其詩聞名。作為一位1895年出生、具有愛爾蘭-蘇格蘭-丹麥-德國多種血統的英國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關于一戰的回憶錄《向一切告別》,歷史小說《我,克勞迪斯》,還有幾本向大眾普及古希臘神話的著作。他的詩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偏離中心的”。與西格弗里德·薩松和威爾弗雷德·歐文不同,他并不被尊為“一戰詩人”。盡管他跟T.S.艾略特和埃茲拉·龐德等現代主義者在同一時期從事寫作,并與美國實驗作家勞拉·瑞丁一起生活了13年,他本人卻更加傾心于“傳統的音步和韻律”。由此造成的結果是,他的詩作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忽略。
愛爾蘭詩人麥克·朗雷最近新編選了一本他的詩集,意在吸引更多的讀者去閱讀他的作品。從1916年直到1985年去世,格雷夫斯創作了包括小說、歷史、回憶錄和詩歌等在內的140部作品。他的詩,以朗雷先生所說的那種“編制手法怪異的豐富性”,影響了泰德·休斯、西爾維婭·普拉斯和菲利普·拉金等人。
這部詩集的力量在于,它把格雷夫斯早期關于戰爭的詩歌和他后來更加內省的作品放在一起,呈現出詩人的延續性及其詩學的演進過程。在朗雷先生看來,這些晚期詩歌看上去像是一位老詩人“賴以繼續搔首弄姿的借口”已被忽略。只有最好的留了下來。將近一百年后,這些詩變成了一份及時的提醒,提醒人們去認識戰爭的恐怖和詩歌得以從戰爭中幸存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