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里,燈火通明,座無虛席……
哈佛的博士生,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閱讀報告。
One
哈佛校園里,不見華服,不見化妝,更不見晃里晃蕩,只有匆匆的腳步,堅實地寫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話,哈佛只是一個證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負、理想的證明。
日前,兩張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多學生仍在學習的照片,在網上迅速傳播。
照片顯示: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里,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圖片配文這樣寫道:哈佛是一種象征。人到底有怎樣的發揮潛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為什么在哈佛能兌現?
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著比薩、可樂坐下后,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感覺在哈佛,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哈佛的醫院,同樣的寧靜,同樣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診的人也無一人說話,無一人不在閱讀或記錄。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制片人謝娟曾帶攝制組到哈佛大學采訪。她告訴記者:我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凌晨2時,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里,圖書館里,教室里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那種強烈的學習氣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們。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
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學生學得太苦了,但是他們明顯也是樂在其中。在哈佛學習的一個北大女孩跟謝娟說,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并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昏腦脹了。
那個北大女孩說,她在這里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而且,在哈佛的作業量要求很大,課后要花很多時間看書,預習案例。每堂課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在課堂上和別人交流,分享你的個人思想,否則,你是無法融入到課堂中的。
謝娟說,哈佛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并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占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松。
采訪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時,他說:中國學生的大學生活相比之下太輕松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里,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松下來了。他們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
說到中美大學生的比較,謝娟說,我們的學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們講的寒窗苦讀,很多時候是被動的苦,帶著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過濃厚的興趣。我們的家長和學生認為高考前是最苦的,不少大學生經過高考的“獨木橋”后,開始在大學校園里舒舒服服地等著畢業,上課想逃就逃,考試臨時抱佛腳。
而在美國大學,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學所要付出的苦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學習是每個人的口號。要想變得強大就需要學得更多,練就長時間超負荷學習的毅力。
當美國大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積聚能量,為步入社會工作做準備的時候,中國的大學生卻長長地舒了口氣,覺得我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國式的教育讓學生在高考前“用力”過猛,在該儲備能力的階段不僅沒有積蓄能量,反而大量消耗了這種能量。其根源還在于我們的基礎教育。
Two
美國小學是知識的吝嗇鬼,嚴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識的數量,孩子每得到一個知識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這個過程中,動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而中國的小學教育是一個貪婪鬼,把知識當成了免費的黃金珠寶,總是讓孩子直接得到越來越多的知識。
學習有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感悟—知識,知識是學習的最高階段。美國教育讓孩子走完三個階段,才能得到知識,中國教育是讓孩子通過感性認識得到知識,或者直接得到知識。美國教育一個月的知識量只相當于中國教育一天的知識量。相差29天,這29天就是感悟的時間。美國教育通過讓孩子感悟,比中國教育多產生了一個東西:智慧。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多產生了一個東西:創新能力。
哈佛的學生說,在哈佛學習強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煉獄的感覺,對意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如果挺過去,以后再大的困難也就能夠克服了。而中國大學生認為,終于擺脫束縛,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時間用在了學習以外的事情上。我們在最該學習的時候斷檔了。這就注定了,我們的大學生被甩得越來越遠。
在哈佛,教授們會時常提醒學生們要做好時間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卻在拼命趕路。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斷向前,不斷超越。成功與安逸是不可兼得的,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訴它的學生:“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Three
哈佛的畢業生有一個傳統:捐助哈佛。哈佛的資金三分之一來自捐助。很多學生的家長,也都是哈佛校友。一代一代的哈佛人,進入社會上層又把財富反饋給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
哈佛沒有高樓大廈,只有新英格蘭的紅磚墻。即使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過在校園有一個不起眼的停車位,畢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圖書館,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裝的。
有人稱史華慈是哈佛的一位類似東方大儒的學者,在他82歲高齡做過癌癥手術的時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時去辦公室工作。而他辦公室里掛大衣的兩個衣架,竟是用鐵絲胡亂纏繞而成的。某教授對學生說,你學我這門課,你一天就只能睡兩小時。學生想,那么,我學四門課,我就沒有睡眠時間了,我就得倒貼睡眠時間了。
哈佛的博士生,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閱讀報告。哈佛過橋便是波士頓,前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在哈佛讀博士那幾年,沒有上過橋沒有去過波士頓。
哈佛學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榮譽,而是一種證明。
人到底可以有怎樣的意志力,可能有怎樣的發揮潛力?
哈佛告訴你:
哈佛是一種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學府的象征。
哈佛圖書館墻上的20條訓言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短短數語,引發深思,給人啟迪。
哈佛圖書館的二十條訓言:
1.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 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4. 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 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6. 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7. 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 學習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么呢?
9. 請享受無法回避的痛苦。
10. 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11.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 時間在流逝。
13. 現在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14. 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15.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 投資未來的人,是忠于現實的人。
17.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 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19. 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20. 沒有艱辛,便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