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喜歡為事件找尋發生原因,當一名夜歸女子被強暴,人們會推論是否她穿得太性感,為何這么晚還一個人在街上?當一名女孩的裸照被公開,人們會猜想她為何拍裸照?她的日常生活是否有欠檢點?
心理學家意圖理解怪責受害者的心理,直至Melvin J·Lerner于上世紀60年代的研究提出“公平世界假設”—人們傾向于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公平的,一個人獲得成就,是因為他肯定做對了什么,所以這份成就是他應得的。當不幸降臨到人頭上時,受害者往往自己也有責任,甚至咎由自取。
因此,如果我們各行好事,安守本分,那么付出總有回報,也不會惹麻煩;而如果有人做壞事,即使他現在一時得意,將來總要遭報應。
有著這樣假設的世界觀,能讓人們不至于因為這個世界的無常而長期處于抑郁的心理狀態。為什么人們都知道個人經歷不足以作為一般性的規律,卻無可避免地依據個人經歷形成相應的世界觀?
因為人們并不希望世界是無常的、不公平的、難以控制的、不幸的。事實上,怪罪受害者的心理,來自對公平的渴望;人們不欲相信無辜者會受害,因為如果無辜者也受害,自己便沒有信念去建立人生了。
“世界公平假設”又名世界公平謬論,被喻為“認知偏見”—判斷的偏差。感知失真、不準確的判斷、不合邏輯的解釋。因為人類需要在無常中找出邏輯來,就算用上錯誤的邏輯也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