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迪鬧離婚,人們尤其關心她兩個女兒的繼承權的問題,畢竟孩子他爹是默多克,名下的財產不是小數目。
其實,自古以來,繼承權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會死,誰也不能把財產或者地位帶到棺材里去,部分或全部是會留給子孫的。問題是,有錢有權的人,往往子孫又多,還有在旁邊出謀劃策的,稍有不慎,就是骨肉相殘甚至同歸于盡的悲劇。
在夏朝以前沒有繼承權的困擾,因為那時候是禪讓制,誰有能耐誰來當大領導。夏朝到商朝都是世襲制,在繼承權這塊兒沒有明確的規定,最高領導人死之前指定一個兒子就行了,基本上是喜歡誰就是誰。于是問題出來了,兒子們之間互相不服氣,明爭暗斗互相拆臺。
到了周朝,接受了商朝的教訓,規定繼承權歸嫡長子,就是大老婆的大兒子,生下來就確定了,別人也別有什么想法。這一招在一開始很好使,但是漸漸地也出了問題,特別是在諸侯國那里。
到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國君死后,常常發生小兒子把大兒子干掉,自己取而代之的情況。如果換了從前,中央政府就要出面解決問題,消滅叛逆。可是春秋時期周王已經成了擺設,所以,諸侯國中為了爭奪繼承權而發生內亂的情況就越來越多。到了齊桓公死的時候,他的五個兒子竟然大動干戈。
晉文公找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在國君死之前,除了繼承人之外,其余的兒子全部趕到國外去,終身不得回國。這樣,就把所有競爭者一次性處理了。盡管被趕走的兒子們在國外肯定沒有在國內生活好,但是起碼生命有保障,不至于骨肉相殘。
這個主意解決了繼承人之爭,但是新的問題又出來了。除了繼承人之外的所有兒子都被趕走,變相地等于這個繼承人就是獨生子女了,放眼望去,身邊連個親戚都沒有,孤獨啊。所以,晉國的國君越來越勢弱,最后就完全成了權臣的玩偶,直到晉國被瓜分掉。
由于有了晉國的教訓,所以后來歷朝歷代寧可兄弟相殘,也絕不趕走繼承人的兄弟。
整來整去,繼承權問題始終沒有辦法解決,要么骨肉相殘,要么江山變色。二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歷代統治者們寧可骨肉相殘也不讓江山變色。如此一來,歷朝歷代都是統治者的骨肉相殘史,讓中國的歷史顯得尤為血腥和無恥。
當然,全世界都存在同樣的問題。直到現代,繼承權依然是個難題,多少富豪家庭因為繼承權之爭而四分五裂甚至家破人亡,前不久還有印度兩兄弟為了繼承權而同歸于盡。
倒是美國的一些大家族開始了一種有益的嘗試,那就是建立家族信托基金,這固然不能阻止繼承權的斗爭,但是至少可以防止家族產業的分崩離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基金的股東會越來越多,食利者越來越多,矛盾和問題也就會越來越多。
要徹底解決繼承權的問題,或許只能回到夏朝以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