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組織是具有法人資格,建立在社會自愿捐獻基礎上以實現社會公益為目標的非營利組織。慈善組織屬于非政府組織的一種,涵蓋社會諸多領域,多以基金會、協會、社會團體的形式出現,致力于推動社會公益事業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慈善組織在合肥市的發展是伴隨著非政府組織的興起而起步的,隨著合肥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慈善組織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一、合肥市慈善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合肥市的慈善組織在政府的扶持以及民間力量的自發組織下,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合肥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也存在一些應當關注的問題:
慈善組織行政色彩濃厚,缺乏獨立性。當前,合肥市的慈善組織采取的發展模式以政府主導模式為主,在這種模式下,合肥市絕大部分的慈善組織都依托于政府部門建立,也有部分是從政府部門分離出來的事業單位,它們的人事權基本集中于政府部門,并不是由慈善組織自身掌握,導致慈善組織受到政府的牽制和約束。而且,我國慈善組織實行分級登記雙重管理的體制即慈善組織既要接受登記注冊部門的管理又要接受業務主管部門的管理也讓慈善組織的獨立性受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通過自身的強制性權利,憑借對各種社會資源的壟斷,完全介入到慈善組織的發展中,迫使慈善組織處于從屬依附的地位,影響了慈善組織的正常發展,改變了慈善組織的性質,二者之間事實上就演變成了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另外,我們也注意到合肥市慈善組織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大部分由曾經在政府部門工作過的人員組成,他們按照政府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運作慈善組織,難以擺脫政府部門的工作作風,缺乏相應的服務意識和社會組織管理理念,加重了慈善組織的行政色彩。這些因素導致合肥市的慈善組織即便由公民自發組織,也很難擺脫行政力量的干預,缺乏應有的獨立性。
慈善組織募捐困難。目前,合肥市大多數慈善組織都面臨著募捐困境,慈善組織難以從社會中募集到充足的資金,以應付組織的日常開支和支付慈善活動的費用。充足的經費是慈善組織得以良好運行的前提,但是由于合肥市大部分的慈善組織都陷于籌資無力、經費不足的困境之中,也就無力發揮組織的作用,促進整個社會福利的改善。經濟條件的限制造成募捐困境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屬于發展中國家之列,而且合肥市地處中部地區,相對沿海地區來說,經濟發展緩慢,經濟水平不高,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距離發達地區還有一定距離。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而且,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城市生存壓力增大,生存成本增高,導致城市居民沒有多余的經濟收入用于慈善事業。另一方面就合肥市慈善組織自身來說,由于慈善組織起步晚,發展時間不長,規模較小,知名度不夠,只能在小范圍內進行募捐,在大范圍內難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慈善組織由于自身建設和監督方面不夠完善,缺乏足夠的公信力。
慈善組織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關于慈善組織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有待完善,而且現有的很多法律法規嚴重滯后于當前的社會發展情況。目前國家頒布的有《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公益事業捐贈法》、《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基金會管理條例》等涉及慈善組織的法律法規。這些現行的法律法規對慈善組織的規范化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變化,其中的一些規定卻阻礙了慈善組織的發展,比如慈善組織登記注冊的掛靠制度就導致目前大量的民間的慈善組織難以獲得合法資格進行慈善活動。在立法方面,迄今為止,我國仍舊沒有關于慈善組織管理的專項法律法規,致使慈善組織的設立、性質、組織制度、以及組織的活動領域和開展形式、資金募集和管理等完全無章可循。
二、合肥市慈善組織健康發展的對策
近年來,合肥市在社會經濟方面快速發展,對慈善組織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為了讓慈善組織得到更好地發展,針對合肥市慈善組織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規范政府與慈善組織的關系。在慈善組織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轉變職能,淡化自身對慈善組織的干預,減少對慈善組織的控制,提高它們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在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的領域中,政府應該主動的將部分職能轉移到慈善組織中,與它們進行合作,讓慈善組織彌補政府職能的不足。同時,政府要在宏觀上通過指導和監督,為慈善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供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減少慈善組織活動的盲目性, 提高其服務社會的效率。就慈善組織自身來說,合肥市慈善組織則不能過分依賴政府的扶植,以獨立、平等、積極地態度開展與政府的聯系與合作,不斷增強自身建設和組織實力,以逐漸擺脫行政束縛,獨立自主的發展。
增強慈善組織的募捐能力。提升慈善組織自身的公信力,不僅對于合肥市慈善組織來說,甚至對于中國的慈善組織來說,都是解決募捐困境的根本的途徑。當然,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有一定距離以及中國民眾慈善意識的欠缺都是限制慈善組織獲得募捐資金的因素。但是,如果缺乏了公信力的支撐,那么,即便我們具備了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民眾也有意愿為慈善事業盡力,慈善組織恐怕仍舊難以擺脫募捐困境。所以,當前對于慈善組織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和自律機制,實行信息公開制度,完善失信懲罰機制等措施來推進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的建設。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各類慈善活動,增加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建立良好的聲譽,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
加快慈善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法律層面上的支持和監督,是保證我國慈善組織的良好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國首要的任務是應當制定一部綜合性的有關慈善組織的法律,明確慈善組織的設立、內部監管、財務制度、志愿者活動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合肥市也要根據自身情況,加強對慈善組織的立法研究,完善慈善組織相關法規,確立社會組織的法人地位,讓慈善組織在法律框架內最大限度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配合政府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只有通過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為慈善組織創立良好的發展環境,才是解決慈善組織發展問題的真正途徑。
(作者付森系安徽大學2011級人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