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融資作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和企業主最為關心的問題,如何更加有效的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成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本文以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理論為基礎,分析影響融資效率的主要因素,隨后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和融資環境,提出相應的有效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措施和方法,為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相應的經驗和借鑒意義。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根據目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近70%的進出口貿易額,創造了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可見中小企業對中國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改革開放、建立市場體制、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市場繁榮和擴大就業的生力軍。
但是從2008年至今,美國發生的流動性短缺危機不但席卷了美國的主要金融機構,也在一定上影響了我過國國內經濟的發展,且已經波及到實體經濟。其影響就是商業銀行對于企業的信貸規模的縮水,導致企業融資更加困難,融資成本的不斷提高和融資風險的上升。因此,如何保證和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對于中小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于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都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融資效率的理論基礎
中小企業的判定標準。要分析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首先要了解中小企業的判定標準,即怎么樣的企業才算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企業規模形態的概念,是指與本行業的大型企業相比較而言,生產規模較小的企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根據2011年6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中小企業發展的諾干意見》,給出了包括農、臨、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住宿業,餐飲業,信息穿傳輸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開發業,物業管理,租賃和商務服務在內的15個行業的評判標準,其他為列明行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
企業融資效率的定義。效率一直是經濟學理論最為核心的概念之一,其主要由三層含義構成:微觀主體以投入和產出之比表示的效用,指的是成本與收益的對比關系,從經濟活動的主體角度而言,效率通過交易主體的績效體現。投入量越小,效果越好,說明效率越高;企業的資源配置是否達到了帕累托效率;是指引導微觀效率向配置效率轉化的制度效率。
然而,縱觀國內外已有的文獻,對企業融資效率概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和明確的標準。特別是在西方的文獻中,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
幾乎不存在企業融資效率這樣一個概念,這可能與西方現有的財產組織體系和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綜合學者們的研究,本文認為企業融資效率可以這樣定義:企業融資效率是企業通過各種渠道融入資金,投入到企業生產中去產出的經濟效益與融資成本、資金利用率的相對比率,用數學公式表示為:融資效率=投資報酬率/資金成本率。
企業融資效率的高低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判斷:(1)企業的融資成本。是指企業以何種資本結構籌集到的資金花費的成本最低;(2)企業籌集到的資金是否能夠發揮最大效應,能否給企業的業績帶來提高并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
為了節約融資成本,并出于對融資效率時效性、資金利用率的考慮,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在創辦和投入經營的初步階段,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內源融資。縱觀我國現階段的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正處于增長發展與成熟階段,內源融資已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現階段對的資金大量需求,加之中小企業內部財務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銀行貸款和債券股權融資又有嚴格的審批、評級制度和上市要求,且我國中小企業的唯一上市板塊創業是在2009年10月23日才正式開板,在上市標注、制度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目前影響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因素從籌資效率來看主要有融資成本、融資時效性、融資主體自由度、渠道可獲得性;從資金配置效率來看主要有資金利用率和清償能力。
融資成本。融資成本是企業籌措和使用資金所付出的代價,它是資本的預期收益率,是企業選擇資金來源、進行資本籌措的重要依據,因此出于對成本和效率的考慮,怎樣用最小的融資成本獲得所需的資金是每個企業主最關心的問題。
融資時效性。和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融資的特點是“短、頻、急”。因此,融資的時效性是確定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融資方式來看,時效性最好的是內源融資,銀行貸款從銀行評估、審批再到放貸,時間相對適中。而股權融資從企業私募股權到上市路演,往往需要二到三年的時間,時效性最差。
融資主體自由度。融資主體自由度是指融資主體受約束程度,包括法律、規章制度和體制的約束,約束越大,自由度越低,融資效率就越低。
渠道可獲得性。從融資渠道來看,內源融資作為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獲得最容易,只要取得企業所有者同意即可。在目前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信貸資源相對緊張的形勢下,銀行貸款對中小企業來說也不容易,但相對債券和股權融資來說,相對容易,因為我國目前創業板還處于試驗和不斷摸索的階段,對中小企業的上市也有較嚴格的標準。
資金利用率。從資金利用率的角度來看,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融資效率:一方面是資金的到位率。三種融資方式中,內源融資的資金到位率是最高的,只要公司決策者做出了決策,將企業利潤留在企業內部是沒有障礙的。而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的資金到位率相當,都會有股權募集和債券認購不足或貸款資金不到位的風險。另一方面是資金的投向。理論上說,由于中小企業對資金的渴求,從各種渠道獲得的資金將很快得到利用,但也會出現資金利用率不足的情況。
清償能力。清償率是中小企業資金配置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于償債能力來說,股權融資由于不需要償還本金,不會產生不能償債而產生的各種風險和不利影響。因此,認為股權融資在考慮清償能力時,其融資效率是高的,但是我國目前的中小企業上市問題仍未解決,創業板上市的考高門檻是許多有發展潛質的中小企業面臨資金瓶頸問題。
四、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對策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效率低下問題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對待中小企業融資效率低這一問題,我們不應當拘泥于傳統觀念的束縛,通過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根據我國中小企業在融資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從中小企業自身、金融機構和政府兩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從中小企業本身來說,首先,就是要加強企業技術的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關鍵。其次,中小企業應優化融資結構,拓寬融資渠道,不要再一味的依賴內源資本,優化企業的治理結構。最后,中小企業應積極尋找風險投資資金,對于發展階段良好且具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應積極與國內外的風險投資機構建立聯系,尋找風險投資資金。
對金融機構而言,主要要做的就是在現有信用評級機構的基礎上不斷的完善和建立新的信用評估機構,能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獲得中小企業及企業主的各種定性定量信息,加快企業獲得資金的速度,從而提高企業的發展能力,使中小企業融資效率提高。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