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年了,在這十年里,隨著教材和學生的變化以及在教學時或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我逐步的認識到:教學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生活、社會生活,才能更好的讓課堂變得鮮活生動,從而具有生命力。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我覺得現在的語文教學模式化、教條化、功利化傾向嚴重。老師教學的時候眼睛只敢盯著分數,一門心思摳“知識點”,特別是在高三復習時更是如此,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觀察社會、思考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往往被消磨殆盡,學起來耗時費力,效益低下。在年終考核的時候,本來在高考中處于“很高地位的語文”在學期末學生對學科總評打分的時候分數總是很低,甚至排到了倒數。學生的評價雖然不一定非常的理性,但卻客觀的反應出了語文教學真的出了問題。面對80后90后他們這一朝氣蓬勃的年輕群體,語文課就像一個年近花甲的老太太,雖足以值得尊敬,但卻絲毫生不起喜愛和崇拜之情。即使有學生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語言文字,人文精神卻有很大的缺失。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要加強課內外的溝通……”所以我覺得我們在使用語文新教材,要力求開放教學,眼光不僅要看著書本,而且還要隨時關注社會,把社會生活和教學聯系起來,才能收到收到良好的效果。
語文課本是歷朝歷代的文人學識的精髓,是優中選優的精華版本,是各種不一樣的學者、文人在閱遍世事滄桑之后的經驗總結,我們在教學應該搭起精神的橋梁,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意蘊的基礎上,積極延伸到對人生、人性、人文等各個方面的理性思考。
比如《伶官傳序》,在浙江高中語文教材中,這篇文章被選進了高三階段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我覺得非常得合理。以前這篇文章是放在第三冊的,高二第一學期,教學目標主要是停留在對字詞的落實以及對文章結構的賞析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來分析強調的不多,學生在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時就容易停留在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對北宋統治者的告誡上了。但到了高三,這兩點對學生來說已經不在是難點,我覺得應該讓學生去深刻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以及由這種意圖延伸開來能形成的對我們人生的啟迪。我喜歡這樣問學生:“如果作者寫作的目的僅僅就在于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的統治者應該憂勞興國,好像我們在座的同學都不是北宋統治者,我們今天來學這篇文章似乎就沒什么意義,是不是可以不用經典篇目來定義這篇文章了。而且文章似乎到倒數第二段也可以結束了,那么最后一段留著有什么用呢?”學生被這樣一問,馬上就陷入了沉思,沉思之后就能迅速的發現文章的最后一句話“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切恍然大悟,繼而學生就笑了。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這樣一來,本來一篇極其枯燥的古文,迅速就變的可親可愛起來。這時在適時地請學生發言,“請談談你的感悟。”學生都能說出或深或淺的一些認識或者分析出來,感悟到從我們個人到人人,從學生到社會的任何群體,由群體轉向任何事業,再轉向任何國家,這一道理都是普遍存在而且適用的。我們今天是一個學子,那我們該學習的是什么呢。這樣的教學效果很好。
《論語》中孔子有這樣的論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我不想在說什么了,因為我的學說都像自然規律一樣清楚明白,我不想再說了。這段文字很好的概括了孔子對學問的看法,很多學問并沒有多么的高深,只是我們缺乏一種認知并思考的精神。很多的學問都是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當然我們學習就需要把教材和生活聯系起來。這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我們面前也一樣是懵懂頑皮的學子,在現在這個時代,他們對于學習,也一樣有著“子貢”式的迷惘,特別是在現在這種一考定終身的高考考試制度下,學生有時甚至把考的好和不好與教他這門課的老師緊密聯系起來了,忽視了自己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引導學生發現教材中的諸如此類的問題,賦予教材以生命力,讓學生改變對語文的看法,一改語文的沉悶也壓抑,由《論語》開始,發現學習的樂趣。
由此延伸開去,啟發學生去思考和品味。諸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以用來引導我們怎么樣的為人處世,與人相處;“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說話講究藝術,講究分寸,既能表現自己的擔心和顧慮,也能給別人留下處理問題的空間;“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年輕人做事沖動,有勇固然可嘉,但若能在碰到事情的時候會謹慎,然后想辦法去做好,這就最難能可貴的。而我們的學生今天在學校學習,明天可能就需要自己去獨自面臨人生的各種風霜,我們做老師的如果能以這樣一種慈愛的心態,為學生計長遠,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人生成長過程中的恩師,否則,我們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教書匠罷了。
練習和課外活動是教學的重要補充,這也是課堂和社會的重要紐帶,這是學生把課堂所學的東西轉化為一種處理事情的能力的重要步驟,是課堂和社會的重要紐帶。
例如,閱讀《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作答: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于患。”子貢贖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
對子路和子貢的不同做法,孔子觀點如何?(2 分)
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贊同誰的做法,并簡述理由。(2 分)
這道題目就要就學生能對《論語》中孔子思想的進行梳理、延伸與拓展。這道題,既關注了對文本信息的篩選整合,同時又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看問題,題目的開放性更是給了 學生各抒己見的自由空間。可以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社會人生熱點問題的思考。如做好事到底要不要回報;老人摔倒了我們敢不敢上去扶;中國人現在是道德的退化還是人變聰明了等等這樣一系列問題。可以在做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形成思考的習慣,感悟人生的成長。
除了這些,我們的教學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多一些這樣的設計。這樣我們就能漸漸地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言能打動人心,文能至情至性,行能謙謙君子,德能兼濟他人,如此這般,做老師,真的很美好!
(作者單位:寧波華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