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繪畫中,抽象與具象同樣重要。通過從抽象與具象的涵義,關系等方面分析抽象與具象對繪畫的影響。結果證明抽象與具象并非是割裂的,無關的,而是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
繪畫在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一種無形存在的食物。繪畫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繪畫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繪畫的發展進步折射出社會的發展趨勢和人群的思想理念。在藝術領域里,以作品與自然對象相似程度上劃分風格的概念,就可分為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
一,具象與抽象的內涵
抽象一詞原義指人類對事物非本質因素的舍棄與對本質因素的抽取。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舍棄其非本質的特征。要抽象,就必須進行比較,沒有比較就無法找到共同的部分。作品并不是自然的再現,而是通過繪畫的全部內涵,即繪畫本身,表達畫家的感覺和情緒,來創造作品。畫家用點、線、面、色彩等元素,構成超越自然的抽象符號,表現自我感受,讓人們通過復雜的形象思維活動去體會作品中的理性美感,它是純意識、純形式的藝術。這些自由表現的作品,從自然的圖畫出發,簡化自然對象,從直接的對象描寫中解脫出來,然后逐步抽象化。抽象藝術是那些藝術形象較大程度偏離或完全拋棄自然對象外觀的藝術。一部分原始藝術品和大部分工藝美術作品以及書法、建筑等藝術樣式,就其形象與自然對象的偏離特征來說應屬抽象藝術。抽象藝術則在20世紀興起于歐美。諸多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如抽象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塔希主義等均受此影響。現代抽象藝術大致可分兩種:一是對自然對象外觀加以提煉或重組,使之簡約:二是完全舍棄自然對象,以純粹形式構成出現,稱純抽象。前者有兩種類型:一種以自己對蛇舞的概念為創作依據,減去被認為是次要、偶發的因素,追求一種本質的內容:另一種則從個別特殊的自然對象中抽取藝術形象。后者分情感型和理智型兩類。情感型被稱為熱抽象,如W·康定斯基、J·米羅等;理智型被稱為冷抽象,以K·C馬列維奇和P·蒙德里安為代表。抽象藝術思潮盛行于20世界50年代。現代抽象藝術運動整體上是對模擬自然傳統的反叛,它對現當代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具象藝術指藝術形象與自然對象基本相似或極為相似的藝術。具象藝術作品中的惡衣蔬食形象都具備可識別性的特點。古希臘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寫實主義和現代的超寫實主義作品,因其形象與自然對象十分相似,故被看作這樣一類藝術的典型代表。其實,其他具象藝術廣泛的存在于人類美術活動中,從歐洲原始的巖洞壁畫藝術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宗教壁畫;從印度的佛教藝術到中國的畫像磚石等。
二,具象與抽象的關系
具體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一和多是不能分離的、相互滲透的兩個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之中。同樣,一包含于多之中,具體是普遍性規定和特殊性規定組成的統一體。所以說,抽象源于統一,具體源于對立。抽象擁有質,具體擁有量。抽象是基本的宏觀的范疇,具體是特殊的微觀的范疇。抽象是具體的本質,具體是抽象的現象,兩者不可分割。抽象存在于具體之中,不可脫離具體而獨自存在。不存在具體脫離抽象這個問題。因為抽象是外加于具體的,先有具體,然后才有抽象。
具象與抽象之間沒有絕對的概念和界限,具象抽象之間是可以相互依存的。二者在作品中也經常是呈現出相互依存的現象,具象繪畫是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再現與模仿,是通過外部世界來表達內部世界的藝術。具象作品也存在形式與內容的對立統一,在具象繪畫中,形式手法本身已經體現出一種意味,給欣賞者留下意味深長的想象空間。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所謂一覽無余的藝術是索然無味的。中國畫講究筆墨藝術,而筆墨的運用既能體現自然之景,畫中之景相交融,在具體中體現一種抽象意味。而抽象作品也不是單純地將色彩、點、線條等因素的組合中我們甚至道不出它們究竟是一個什么形狀或圖形。但我們總感覺到它通過一塊色彩,顯現出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從一個線條中體現出生命的律動,并體味出一種具象的物質意義,可以說這些色彩和線條被作者賦予了感情與生命,使人感悟到一種隱喻的抽象美。抽象藝術重視創造個性,重視主體意識,重視有意味的形式。
具象與抽象是兩個既對立又統一的表現形式,它們又都是從生活中得來。具象能夠較真實地再現生活中的人與事,與生活密切相關,但作為藝術,它又不能復制生活,它只是高于生活的一種反映,具象不是簡單的寫實,它同樣要經過作者的改造、選擇與變形,在“似與不似之間”游離。而抽象藝術則是通過自身的存在說明:藝術總是在自己的真實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它表現的既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現實表象的再現,也不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表現,而是真正的現實和真正的生活的表現,它們在造型中難以下定義,但卻真實可感。抽象是從具象中抽離出來的形象來間接反映生活形象,它主要是反映了藝術主體對社會,對現實生活和對歷史思考的方式及其深度。是與人類理性發展相一致的。在抽象繪畫領域,其素材同樣同來源于現實生活,它要追求和要帶到的目標同樣是為了體現人文精神與理念,也是藝術本質的一種體現方式,是全新的具有時代精神的體現方式,它更具有獨到的精神內涵。
如果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透過具象再現性的表現,或者由抽象表現達到再現,那么純具象的繪畫就不會那么糟糕了,觀念的情緒和畫質質感的結合體,是藝術家心性和觀念性的二元一體構成。但關鍵是“作品的價值在于把現實轉化成純粹的精神體”。藝術家以解放的心態,狂熱的個人意念,轉向內心,強調個人的真實體驗。用繪畫語言所具有的最有力、最有效的筆法把它們表現出來。由此可見,具象與抽象是對立統一的,它在藝術高手那里能得到很好的統一。
例如,被稱之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就是由“具象再現”轉向“抽象表現”的第一位大師。這樣的大師還有很多,代表性的有梵高,高更,莫迪里阿尼,蒙克等等。再者立體派打破單一焦點透視,以平面本身制造淺層重疊的多維視錯覺。立體派并不是簡單地抽取實物的幾何形體,而是在面對造型藝術的壓力,更多重要的是,畢加索和布拉克以及后來的超現實主義者,以拼貼等等現存物在二維平面帶來淺浮雕感,這個拼貼的姿態不再是以繪畫的方式接觸畫面,而是打破了手法技術的姿態,也不是要畫出立體感,而是僅僅強調拼貼的偶發性,身體的當下性,環境的現實性。后來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代表人物波洛克則更加強化了這個作畫之前的身體狀態,滴灑是一種身體的狀態,踩在畫布上滴灑和潑灑,更加離開了畫面,而且并不在制造物象的深度錯覺,卻也帶來了滿幅壁畫效果的延伸感和畫面色彩本身的疊加所帶來的豐富層次感,這是身體在不斷來回走動,手腕的抖動,從而走向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它們以某種“暗示”和“象征”代替敘事性的描繪,以平面的自由支配代替了透視、光影、立體造型等法則。梵高說得好:“繪畫,并非把我們肉眼所見的賦予正確的再現,而是如何把自己意念中的造型和顏色按自己的需要予以再生”。
因此,抽象與具象并不是割裂的,沒有聯系的,相反具象與抽象是對立統一的,相互依存的。抽象離不開具象,具象也離不開抽象。如今,藝術已經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格局中,社會的發展,意識形態的改變,已經給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相當寬松的創作環境,從而創造出一個多元化、全方位的藝術體系,使人類的藝術形態呈現出繁榮與更新。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史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