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巖土工程的施工,離不開有效的地質勘查,要求采用鉆探、采樣、測繪、坑探、地質遙感等技術手段,詳細調查巖土工程范圍內的巖石、地貌、地層結構、地貌等情況,為工程施工提供全面、準確的地質資料,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水平。文章將結合相關實踐工作經驗,從巖土工程地質勘查技術創新的角度入手,尋找提高地質勘查技術水平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勘查;技術應用
1 巖土工程地質勘查技術應用的基本原則
結合巖土工程施工的實際需求,地質勘查技術應用的目的是了解清楚工程施工范圍內的地質情況。那么,巖土工程應該如何合理應用地質勘查技術呢?筆者認為應該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則。
1.1 合理規劃,完善地質勘查水平
巖土工程施工,需要秉著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高地質勘查的水平。因此,在工程地質勘查的時候,應該進行合理規劃,采用統籌兼顧的方法,詳細規劃地質勘查方案,按照國家地質勘查找礦的具體要求部署工作。
1.2 合理布局,按照地質勘查規律,以提高勘查的有序性
巖土工程地質條件多種多樣,地質勘查在布局方面應該兼顧巖土工程相關性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開展勘查工作,引導地質勘查工作的有序開展,提高巖土工程地質勘查工作的科學水平。
1.3 合理創新,結合地質勘查需求,以促進巖土工程地質勘查技術的創新
巖土工程地質勘查工作的技術創新,將決定了工程的施工水平。巖土工程地質勘查以往憑借的是經驗判斷,而如今應用各種先進技術,與科技興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如出一轍,我們應該結合具體巖土工程地質勘查需求,合理配置資源,靈活應用和不斷創新各種地質勘查技術。
2 巖土工程地質勘查技術應用的建議措施
筆者結合相關的工程施工經驗,對巖土工程地質勘查技術的應用總結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分別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勘查技術互補法、勘查地質災害方法、GPS感應系統信息采集方法等。
2.1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勘查技術互補法
為了快速了解清楚巖土工程的地質情況,綜合采用這些技術方法,可以深入到巖土工程復雜的地質當中,在各種區域中預測地質的類型和含量等。在大范圍的巖土地質條件下,地球物理勘探利用磁、重、電法的圈定能力具備獨特的優勢,但如果遇到隱伏的地質,對邊界和深入的圈定準確率將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采用地震勘查技術,準確圈定地質伸出的構造邊界,而巖土構造的部分,需要采用穿透力極強的化學勘查技術方法。反過來,巖土地質結構情況不能夠全面了解,則要采用地震勘查和地球物理勘查輔助化學勘查技術方法。
2.2 勘查地質災害的方法
首先是瞬變電磁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以不接地回線為載體,將一次脈沖電磁場直接傳送到地底,然后利用接地電極,觀察一次脈沖電磁場間歇期間地底半空間二次漩渦場的變化情況。這種方法具有高分辨力等優點,而且探測的深度大于其他方法,以及探測的效率高等,被廣泛應用于巖土工程災害探測。其次是高密度電阻率法,這種方法主要應用于深度較淺的巖土地下水系,利用巖土體導電性存在差異的特點,勘查的結果頗為有效。再次是視電阻率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判斷巖土工程區域的導體性質,然后進行圈定。譬如金屬含量較高的巖土工程空氣密度高,而空氣是一種高阻絕緣體,其他地質多為塊狀硫化物,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能,因此電阻率非常低,用視電阻率法,可以根據區域的導電性質,快速判斷出各個部位的地質情況。最后是地質雷達、瑞利面波物探法等,利用這些方法,可以在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勘查上,探測深50米的地下溶洞、地下空區、地下管道等區域是否存在地質災害,都能夠起到比較明顯的效果。
2.3 GPS感應系統信息采集方法
GPS是一種全球定位系統,其原理是利用衛星的無線電導航定位功能,導航和定位世界的任何位置,建立三維數據坐標,為我們提供準確的區域位置。首先是建立感應系統,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為信號接收器、導航星座、地面通信網絡、地面控制中心,該系統是GPS感應系統的心臟部位,連接起異地之間的信號。其次是建立監控系統,分別由基準站、監控中心、現場分控站、流動站、網絡中繼站等構成,對巖土工程地質勘查進行實時監控,檢查是否存在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以便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再次是利用GPS采集信息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分析礦物物理結構和化學成分的穩定性,同時用波譜儀測量礦物質的光譜曲線,與數據資源庫的光譜對比分析,然后準確判斷巖土工程的地質情況。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巖土工程地質勘查采用鉆探、采樣、測繪、坑探、地質遙感等技術手段,調查巖土工程區域的地質情況,為工程提供全面、準確的地質資料。為了提高地質勘查技術的創新水平,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地震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瞬變電磁法、高密度電阻率法、視電阻率法、GPS感應系統信息采集方法等,合理配置資源和地域,做到各種地質勘查技術的靈活應用和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彭婷,袁章均.淺析巖土工程的勘查技術與應用[J].赤子,2012,(23):153.
[2]李琳,左世秋.關于巖土工程在地質勘察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科技縱橫,2011,(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