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的濱水綠化不僅僅是市民進行游玩以及觀光的場所,同時也起到了凈化城市空氣的作用是非常寶貴的自然資源。因此對于濱水綠地的利用以及開發問題成為了近年來城市建設的焦點。文章就通過結合實際情況對城市的濱水綠地在景觀的設計方法以及原則上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城市景觀;濱水綠地;設計
濱水綠地對于城市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主要就是因為濱水區的自然特征,首先由于濱水區域是處于陸地生態和水域生態的交接點,因此具有典型的兩棲性,受到兩種生態系統的共同作用,因此在生態上會呈現出多樣性。另外,在對于環境的凈化上,可以稱之為城市之肺,不但可以凈化空氣,同時對于污水的精華以及水源的涵養和氣候的改善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濱水綠地還為城市居民提供了理想的觀光娛樂以及休憩的場所,雖然受到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但是,城市的濱水綠地仍舊是自然生態的典型。
對于現在大多數的城市濱水區域,其改造和開發利用主要還是集中在防汛以及航運和灌溉上,這些基本功能其實并未發揮濱水區域應有的特性。在這些開發項目中大多對城市水系進行取直,筑堤護案為主,而忽視了生態景觀以及市民的休閑游玩的需要。所以現在城市規劃中有關濱水綠地的景觀建設問題成為了首要問題,怎樣才能最大程度的協調其生態功能和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
1 設計上所遵循的原則
1.1 多種功能兼顧
濱水區域本身就具有著其經濟和生態效益,因此在其開發設計上應當兼顧防洪、景觀、生態多種功能。但是由于前些年的無度開發,使得工業以及生活污水嚴重的污染了城市水系,使得清河成了臭水溝。而對于城市的濱水區域的治理就需要從水質這一根本問題上進行改善,消除黑臭現象,不但可以對區域生態進行大大的改善,同時也能夠滿足濱水綠地的景觀和娛樂休閑功能,同時提高了城市的形象。
1.2 以人為本
濱水綠地除了美化環境,展示城市風采,發揮其生態作用之外,同時還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親近自然的休閑娛樂場所,讓城市的居民能夠安逸舒適的與自然接觸,進行健身游玩以及觀景等活動,增進人與自然的關系,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近些年,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也開始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人們對于環境的要求也隨之而來,濱水綠地以其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改善氣候等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此,對于濱水綠地的設計除了要以人為本之外還應當生態優先。這樣既發揮生態效益又兼顧了社會效益,才真正的使得濱水區域的設計同社會時代的發展相適應。發展不能犧牲生態環境,因此濱水綠地的生態系統以及其中的生物的棲息等因素也要考慮進去,避免人類的活動對其造成失衡的影響和破壞,只有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的提升環境質量。
1.3 造景以植物為主
濱水區域由于其介于兩種生態系統的交接點,因此其河岸在自然狀態下的物種就很豐富并且結構也較為復雜,其生態以及景觀功能就是通過這種復雜的自然群落實現的,因此濱水綠地的設計和建設應當遵循其自然的地貌特征,將其景觀通過適宜的植物進行表現和構建,通過模擬其原有的河道生態群落的結構,通過適當的樹種以及植物種類營造多樣的生物群落結構,使得格式濱水綠地的生態功能得以恢復,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景觀作用。
2 構思
2.1 空間序列
空間是所有園林景觀所必須考慮的因素,濱水綠地由于其空間特點呈現出一線性,這種生態廊道通過不規則的游覽步道將一個個的景觀空間進行串聯,這種虛實結合的手段以及開合自然的空間設置使得濱水的景觀更加的美妙。
2.1.1 開敞空間:包括一些近水的平臺以及砂石河灘還有開闊一些的廣場。人們在濱水綠地進行游玩和活動時都需要一定場地,因此近水的平臺以及小廣場可以設置在臨近居住區的地方供人們欣賞風景、休閑娛樂。設計的間距大約在300到400m之間,按照游覽的步速大約在4到5分鐘之間即可。
2.1.2 半開敞空間:此種空間包含了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意,可利用疏林草地以及倒影等相互配合,使得空間更加的錯落有致。在臨水的地方種植枝干挺拔的樹種,使得郁閉度保持在0.6到0.4之間,這樣就使得水邊的空間達到一種圍合的效果,使得環境更加的寂靜,適于休息以及思考。并且從對岸相互觀望,隔岸的樹影倒映在水中,碧波蕩漾,會使得人產生無限的瞎想,意境幽深。
2.1.3 密閉空間:通過林蔭小道以及密林的設置,使得空間形成一個個單獨的單元。郁閉度0.7以上則需要通過一些喬灌木形成的群落進行圍繞,主要用于為野生生物提供棲息之所。并且在步道的兩側按照步道錯落的節奏進行栽種同樣也有著曲徑通幽之感,美不勝收。
2.2 生態設計同環境保護想協調
濱水綠地的開發基礎的就是對水質的改善,這是其開發的關鍵。首先就要對河道進行清污,對污水進行凈化。目前我國在利用植物凈化水質的技術上有了較大的發展,通過實地植物的過濾以及降解作用,將水腫的污染物進行分解吸收,從而達到凈化的目的,相對于普通的污水處理技術,這種方式的水質改善成本低廉并且效果顯著,影響時間長遠。可以凈化水質的濕地植物主要有菱角、荷花、菖蒲、睡蓮、水蔥以及澤瀉蘆葦等等。
3 設計
3.1 堤岸設計
3.1.1 護岸斷面設計
自然狀態下的緩坡可以通過改良形成護岸,由于實際狀態下水邊的緩坡的土質往往不甚理想,護岸容易被水沖塌,因此可以通過對緩坡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形成護坡,將護坡的標高控制于常水位以下,如此一來不但可以保護河岸不被河水沖刷,同時也能夠使得水體同河岸之間交換調節自如。
沿河的園藝景觀需要同水生以及兩棲植物相互呼應,并且同山石水石相互呼應,軟化這些生硬的景觀線條,同時更加自然的將景觀呈現出來。
3.1.2 護岸優化
筆直的河岸線不但使得河道的自然美感被破壞同時也破壞了其生態環境,因此為了柔化這種缺陷就需要進行局部調整,親水平臺的設置就起到了對河岸線進行調整的作用,另外水邊的植物的疏密出呢過度已經景觀石頭的擺放都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休整,使其更加自然、柔美。
3.2 地形設計
采用微地形處理,以增加豎向視覺的節奏變化。游覽步道根據地形起伏變化,為確保行走舒適和安全,園路最大縱坡控制在8%以內,臨水護岸最大坡度控制在40%以內。
3.3 親水平臺設計
親水平臺的設計既要滿足人的親水需求,又必須要保證安全。由于水位的變化幅度較大,親水平臺臨水處設計了多個臺階,以適應不同水位的變化,并在水邊設置人性化的警示標志。
4 植物設計
4.1 植物群落的設計
通過水生、濕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組合設計,喬灌草結合的方式,形成多層次、交叉鑲嵌、物種豐富的生態景觀帶,增強了景觀的異質性,提高了抵抗外界破壞和干擾的能力,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形成。
4.2 林緣線、林冠線設計
通過不同特征群落的組合,空間的收放、開合,形成進退有序、疏密有致的各種小空間和變化豐富、意境優美的林緣線。
濱水綠地景觀是一帶狀景觀帶,通過不同形態、高矮物種的組合和地形的高低起伏,可形成優美的林冠線。
5 結束語
城市濱水綠地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的要素較多,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它涉及到植物學、生態學、生物學、行為心理學、美學、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有時還需要協調航運、河道治理、植被及動物棲息地保護、水質凈化以及建筑和城市設計等方面的內容。如何在滿足防汛、航運、灌溉等一些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發揮濱水綠地的游憩和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