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行業進入了繁盛時期,隨處可見拔地而起的建筑。為了能夠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以及不斷減少的土地,高層建筑受到了建筑商的親睞。建筑物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安全,所以我們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關鍵施工技術直接影響著整個高層建筑的質量。文章主要對這方面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闡述,希望能夠幫助我國高層建筑快速發展。
關鍵詞:高層建筑;施工特點;施工技術
前言
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是十分快的,各種新型材料的產生幫助建筑行業得到了很大發展,新型技術的開發得到了廣泛應用。作為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應該根據工程建設的需要,在貫徹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新技術,使用新材料,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盡可能地實現建筑和環境協調發展。
1 高層建筑施工特點分析與研究
1.1 高層建筑施工周期長
由于高層建筑的層數比較多,所以工期相對就比較長,一般的層數的建筑工期大約為十個月,而高層建筑的施工周期一般在兩年左右。通常所講的縮短施工工期,主要指的是縮短裝飾施工工期。不同的高層建筑結構需要選擇相應的施工技術,而當前現澆筑混凝土已經成為了高層建筑主要的施工方法,同時為了降低施工成本,我們應該合理的選擇模板進而縮短主體結構工期。
1.2 基礎埋置深度深
穩固性是建筑施工必須保證的,而高層建筑則更加需要穩固的地基,地基的埋設深度不應該小于建筑物整體高度的十二分之一,如果采用樁基施工時,不應該小于建筑物整體高度的十五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樁的長度不應該計算在地基埋設深度以內,由于當前多層建筑物至少有一層地下室,所以地基的埋設深度應該超過五米。針對那些超高層建筑物的埋設深度應該超過二十米。因為地基情況不同,特別是軟土地基,更應該選擇最佳的施工方案,保證建筑物的穩定性。
1.3 高層建筑體量大,工程量大
根據相關統計,目前我國高層建筑的平均建筑面積大約為一點五萬平米。因為高層建筑的工程量比較大,涉及的施工方面比較多,特別是一些超高層建筑,施工單位往往采取邊設計、邊施工的方式,把總工程分包給不同單位,各部門協同作業,這就導致高層建筑的施工難度大,所以我們應該提高對建筑施工的重視程度,加強施工企業的集中管理。由于高層建筑施工面積比較大,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實踐,實現高效率的交叉作業。
1.4 施工技術要求高
建筑市場中有各式各樣的建筑材料,根據高層建筑的施工需要,我們主要以鋼筋混凝土和鋼材作為施工基礎原料,為了保證現澆鋼筋混凝土施工質量,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市面上各種模板、建筑制品等相關的施工技術,此外,高層建筑對整體的裝飾、防水等方面要求也比較高。建筑行業為了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存活,就必須迎合大眾的需要,實現多樣化的平面設計類型,個性化的立體造型以及建筑物和周圍環境的有機結合;高層建筑的消防、防水設施的處理必須得到相應的關注,這是因為高層建筑本身層數就多,相應的設備也就比較多,這也是實現高質量工程的基本保證。
2 高層建筑施工關鍵施工技術分析與研究
2.1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
混凝土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是抗壓強度。混凝土抗壓強度與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強度成正比,當水灰比相等時,高標號水泥比低標號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壓強度高許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時切勿用錯了水泥標號;另外,水灰比也與混凝土強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強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強度低。因此,當水灰比不變時,企圖用增加水泥用量來提高混凝土強度是錯誤的,此時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縮和變形。綜上所述,影響混凝土抗壓強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強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質量最重要的是: 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兩個主要環節。在滿足設計要求的質量指標前提下盡量降低成本,這兩條要求實際上是盡量降低混凝土的標準差。混凝土的強度有一定離散性,這是客觀的,但通過科學管理可以控制其達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標準差能反映施工單位的實際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標準差越小。可以說,混凝土質量控制實質上是標準差的控制。
2.2 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
高層建筑從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間的軸線布置,而下部則需要大空間的軸線布置,而這一要求與結構力學、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層建筑結構下部樓層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較小,正常布置時應當是下部剛度大、墻多、柱網密,到上部逐漸減少墻、柱,擴大軸線間距。為了滿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結構必須以和常規相反的方式進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間,下部布置大空間。上部布置剛度大的剪力墻,下部布置剛度小的框架柱。為了實現這種結構布置,就必須在結構轉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不管采用何種轉換形式,帶轉換層的剪力墻結構仍是目前工程應用的主要結構形式。隨著轉換層位置上移,應設計帶轉換層的筒體結構。對帶轉換層筒體結構其主要影響因素表現為轉換層上部外筒的剛度、轉換層設置高度和內筒剛度。對這兩類轉換結構,轉換層高度是影響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轉換層高度越高,轉換層上下層間位移角及內力突變越明顯,設計時應限制轉換層設置高度。
2.3 施工后澆帶的施工技術
在追求高層建筑質量的同時我們為了滿足建筑物功能需求,通常把高層建筑物和低層裙房放在一起,由裙房包圍主樓。從傳統建筑觀點來看,施工企業往往希望能夠使高層建筑物和裙房脫離開來,這就需要設置變形縫,但是一旦設置變形縫的話就很難滿足建筑要求,建筑施工布局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為了解決此問題后澆帶施工法就產生了。當前高層建筑和裙房同時進行施工,這樣在回填土之后場地能夠很平整方便接下來的施工。無論是先進行高層建筑還是低層裙房或者是二者同時進行,都需要按照相應的圖紙進行后澆帶施工。對于主樓和裙房梁的施工,應該預留出后澆帶,等到主樓和裙房基礎施工完成后,在使用混凝土對梁進行澆筑,使應該銜接起來的部分連成一個整體。通過此種方法不僅可以使高層建筑降低一部分沉降,在完工之后,高層建筑沉降量一般都會只達到總沉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同時還能夠提高高層建筑的整體穩定性。為了使高層建筑和低層裙房之間的沉降量差異不是很大,就需要在高層建筑主體完工之后對低層裙房補齊混凝土,這樣也能夠使建筑物結構應力增強。值得注意的是對建筑物進行后澆帶施工的時間最好是在高層建筑主體結構完成兩個月以后,這時候的混凝土收縮量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后澆帶施工的最佳位置應該選擇建筑物主體中結構受力最小的部位,例如梁、板的轉彎處。在進行后澆帶施工時應該保證鋼筋不能斷開,否則會直接影響施工質量。我們需要準備好足夠的鋼筋,如果梁、板的跨度比較大的話,我們需要根據工程的需要以及相關規范來對其斷開,而且應該在混凝土澆筑完成之前焊接好。作為后澆帶的配筋,應該能夠承受一定的沉降應力,增強高層建筑的抗壓性。施工人員應該根據施工操作情況來選擇最佳的后澆帶寬度,并根據工程構造情況來決定,通常情況下的寬度應該為七百到一千毫米,為了使澆筑混凝土連接的更加牢固,一般都留直縫。
參考文獻
[1]高層建筑施工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