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經營之風險管理乃企業跨國經營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面對來自跨國經營的政治風險和外匯風險我們非但不該談虎色變而應積極應對,即通過資源的全球合理配置及其一切避險手段將風險成本最小化甚至‘合理’利用風險,違害就利,以實現跨國經營效益最大化。
毋庸置疑,國際政治、經濟及文化等諸多環境因素較母國復雜多變且國際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以致跨國經營企業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與國內經營比較,跨國經營的最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其風險性。主要表現為2大類:政治風險與外匯風險。本文擬就跨國經營之風險及其管理談點粗淺看法。
一、政治風險及其防范
當今社會不管是市場經濟國家抑或非市場經濟國家,其經濟都不可能完全擺脫‘看得見的手’的干預,因此,一國政治勢力及其政策的改變都會給該國經濟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變化并必然影響其內的所有微觀經濟體。政治風險大致分為2類:其一是政治不穩定性,通常指東道國政體變化,包括戰爭、革命以及其它政治動蕩等;其二是政策不穩定性,指東道國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外資政策)的不連續性和不確定性,如外匯管制、地方要求及當地化需要等。
政治風險所造成的后果一般有:財產損毀;人員傷亡或人身安全無保障;沒收;國有化;制裁;行政干預。
關于政治風險評估,目前國際上習慣分為宏觀政治風險評估與微觀政治風險評估2種,前者有:①失衡發展與國家實力模型,其基本命題是:一國之政治風險乃該國失衡發展與國家實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據此將世界各國分為4大類:平衡強大國家、平衡弱小國家、失衡弱小國家和失衡強大國家。②國家傾向沒收模型,其基本命題是:一國的沒收傾向可由該國的挫折水平與大量外來投資的相互作用來解釋。③政治制度穩定性指數:社會經濟特征指數+社會沖突指數+政府作用指數。
微觀政治風險評估有:①漸逝需求模型,其基本命題是:在經濟民族主義競爭迅速上升、粗暴的社會政治風險不斷下降的條件下,外來投資項目的政治風險與該項目對東道國的‘看中價值’呈反向關系。②產品政治敏感性測定,其基本命題是:不同的產品具有不同的政治敏感性,它取決于該產品在當地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政治風險的防范措施大致有以下4種:
在東道國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爭做模范企業。如與所在國的政治經濟目標保持一致;與屬地政府及其政治派別建立并發展良好關系;制定合理且與當地適宜的營銷策略,協助屬地政府維護市場秩序;尊重東道國風俗習慣,盡量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大力興辦公益事業,積極參與當地社會活動。
盡可能地采用合資方式,與東道主同擔風險共享收益。這樣有助于緩解當地人的不滿乃至敵視情緒,而且,屬地政府的行政干預也因來自當地受益方的阻力而難以實現。
積極吸收當地各利益方參股,擴大投資的基礎。一旦企業面臨被屬地政府接管或其它干預的威脅時,東道國各參與方從自身利益出發所作出的種種反應將無疑構成一股抵制政府行為的阻力,迫使政府改變初衷。
牢牢控制產品的境外銷售渠道。這樣即便東道國政府接管企業,也會因為不具備使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而無所適從,最后不得不放棄接管。此法尤其適合于那些出口導向型的行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完全取決與海外市場。
二、外匯風險及其管理
㈠外匯風險又稱外匯暴露,指某一經濟實體或個人的債權債務在以外幣計價時,由于匯率變動引致價值變化而蒙受損失或喪失預期收益的可能性。主要有換算風險、交易風險和經營風險3種:
換算風險(換算暴露),是指由于有關貨幣匯率的變動使得海外子公司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上的某些項目價值在轉換成母公司報告貨幣時發生了變化。承受換算風險的資產和負債稱為暴露資產與暴露負債,二者的風險可以相互抵消,因而跨國公司的總換算風險取決于暴露資產與暴露負債之間的差額。換算風險實質上是一個純粹的會計問題,故又稱會計風險。
交易風險指的是以外幣計價的在不久的將來結帳的未償債務因匯率變動而發生的實際外匯損益的可能性,它是衡量外匯價值變動對跨國公司當期業務的即期或近期現金流量的影響程度。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交易風險既可能發生兌換損益,也可能產生兌換收益。從交易風險的實際發生來看,有3種情形:①已交易風險,即以信用為基礎(以延期付款為支付條件)的已結外幣應收應付帳款,因交易發生至實際結算期間匯率已變動而產生的風險;②以外幣計價的借貸活動,在貸款到期時匯率可能發生變化而帶來的風險;③遠期外匯合同的一方,在合約到期時由于外匯匯率的變化,可能要用更多的一種貨幣來換取另一種貨幣。
經營風險(經濟風險),是指匯率變動對跨國公司未來產品成本、售價以及數量的影響,它所衡量的是外匯價值變化對公司‘未來’跨國經營盈利能力的影響程度??煞侄唐陲L險、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衡量經營風險的難點在于估計外匯匯率變動的同時還需估計通貨脹率對相應的現金流量的影響。因此,較之換算風險和交易風險,經營風險對跨國經營的長期利益有著更深遠的影響。
㈡交易及換算風險的管理
交易風險與換算風險緊密相關:前者反映的是單項經營活動的后果;后者反映的是一個時期所有經營活動的后果。
1,通過經營決策抵補
調整貨幣資產與負債。由于幣值下跌有利于凈借方而不利于凈貸方,因此,若預計某種貨幣將貶值,則盡可能地減持該種貨幣的資產,并增加其負債;相反則反操作。此外,對于那些匯率不穩定貨幣,較保守的做法是將其貨幣資產與貨幣負債保持等額,這樣即便匯率發生波動,貨幣資產和貨幣負債的變值影響中和為零,公司的會計損失也為零。
提前或延遲收付。本法主要適用于集團內母子公司或子子公司之間,做法通常是:對于硬幣債務和應付款項盡量提前支付,而對于軟幣債務和應付款項則盡可能延遲支付。至于債權和應收款,若預計定值貨幣將貶值,應盡快收回并迅速兌換成升值貨幣;如預計定值貨幣將升值則可適當延遲收回。
‘一攬子’貨幣保值法。企業在簽訂長期項目的合同時,為保險起見,按照當時的市場匯率使用多種貨幣計價且規定彼此間所占的份額;付款時按當時各種貨幣變動后的市場匯率折合成合同成交時的貨幣進行支付。這樣,公司在收款時,若其中某一種貨幣貶值,則因風險分散而不致于遭受太大的損失;若一攬子貨幣中一部分貨幣貶值,一部分貨幣升值,那末,后者所帶來的收益可以補償前者所引致的損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規避外匯風險之目的。
選擇計價貨幣。原則上,若母國貨幣可自由兌現,則采用本幣計價。若母國貨幣不能自由兌換或交易雙方所在國的貨幣都可自由兌換,那么在進口貿易中選擇軟幣(即在付款期內呈現下浮趨勢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而出口貿易中則以硬通貨(呈上升趨勢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
2,運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
外匯買賣合同法。當有應收(付)外匯資金的企業預計在將來一段時間內會有外匯風險,它可與外匯銀行簽訂買進或賣出外匯的即期或遠期(二天以上)合同來規避外匯風險。
借款法。有遠期外匯收入的企業通過向外國銀行借入一筆與其遠期收入同等數額、相同期限、同一貨幣的貸款,遠期外匯交割之時,也就是該筆貸款償還之日,屆時用這筆外匯收入償付貸款。此間借入的款項可立刻轉作它用,貸款凈利息支出就成為規避風險的必要成本。
投資法。本法與借款法的作用相似但資金流向相反。若企業有一筆未來一段時限內必須支付的帳款,它可先將一筆與該應付帳款同等金額的同一貨幣的資金投放到資本市場上,投資時間與應付帳款的到期時間相等。到期便收回投資,用于支付這筆應付帳款。本法同樣將風險時間由原來的整個應付期縮短至交易發生到資金投放這一時間段內。
外幣掉期法。即在外匯市場上同時進行即期和遠期交易,用遠期購買來確保即期交易。
期權保值法。預計所持貨幣將要下跌,可在外匯期權市場購買同等金額的看跌期權。若貨幣價格走勢于其有利,則行使期權合約賦予的權利,從中獲得的收益將是無限的;若價格走勢于其不利,則放棄該權利,其最大的損失僅限于為購買期權合約所付出的金額,即期權費,并無其它責任與義務。
除上述5種外,還可采用背對背貸款、貨幣掉換、利率掉換等法,但每一種方法均有其特定的目標并要為之付出相應的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同時其本身也都帶有不確定的風險,即匯率實際變動與預計的結果相悖。
㈢經營風險的管理
經營多元化。其好處在于:即便公司管理者因某些原因未能對匯率波動作出主動性反應,多元化經營戰略亦可減輕公司所承受的風險沖擊。因為匯率波動無疑使公司的部分市場或生產基地受挫,而另一些市場或生產廠家卻有可能因此而受益,二者相抵可使公司損失最小化。
融資多元化。其好處在于:當國際利率市場和匯率市場偏離‘國際費雪效應’時,公司便能迅速捕捉機會,也就是說,公司降低資本成本的機會源自兩國利率之差與預期匯率變動的不一致性。所謂國際費雪效應是指在金融市場之間以國際資本流動的形式進行的套利活動使得兩國的利率之差為將來即期匯率變動的無偏估計。
(作者單位:1.中石化國際事業華南有限公司;2.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