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如李龍植的《文體學與語言實踐》:“文體就是在特定的交際領域,通過有目的地選擇所產生的表現手段和表達方式的總體。它是在歷史上形成的,同時被整個社會所接受的完整體系。文體學就是研究和探討這些體系的科學。它是為了更加有效地表達思想,對選擇和運用語言材料的原則進行研究的語言學的一獨立分科。Michael Toolan的專著《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作為一本面向文體學學習者的入門書,為英語文學文本審視提供了新的角度: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解釋了文學語言學中的核心概念及主題,在細致觀察作品的寫作技巧的同時,探究語言產生文學效果與意味的種種途徑與方式。
《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的重要特點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Toolan為讀者設計了大量的實踐活動,這對對讀者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和啟迪性。作者邀請讀者參與大量的“實踐活動”(activities),這構成本書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這種“實踐活動”有六個特征:(1) Toolan常常把自己放到一位讀者的位置上,跟讀者(“我”跟“你”)一起逐步向前走,識別和分析各種相關語言特征,探索它們意在表達什么主題意義。(2)Toolan不斷對讀者提出問題,要求讀者進行各種具體分析,讓讀者進入積極思考的狀態。(3)對有的問題,Toolan馬上給出了自己的解答,這樣有利于讀者一步步跟隨他進行分析;但對有的問題,他則不是馬上給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標示,告訴讀者本章最后會有評論或解答,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獨立思考的余地:先自己尋找答案,然后再到本章最后將自己的看法與7Foolan的看法相比較和驗證。還有一些問題,’Toolan則完全交給讀者去分析和回答。(4)Toolan有時有意不將文體分析進行到底,而是要求讀者在書中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探討。(5)引導讀者進行作品之間的比較,通過對照來更好地看清單個作品的效果。為了促進讀者獨立思考。(6)在實踐活動中,時而出現“暫停”的(長)方形格子,用于簡要解釋某個首次出現的語言學術語,幫助對語言學不熟悉的讀者掌握語言學的基本概念,了解語言的基本運作方式。”
《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內容翔實、涵蓋面廣
本書共有九章。第一章為后面的八章鋪路,主要由三個“實踐活動”組
成,前兩個分別引導讀者對l?hilip Larkin的《這里》。和Margaret Atwood的《這是一張我的照片》這兩首詩展開分析,并對這兩首雖創作時間相近,但寫作特點大相徑庭的詩進行比較。’Toolan指出,以文體學的思維方式作分析時,會特別關注下面這些語言走向和結構特征:語言模型(pattern)、詞語或結構方
面的重復、不符合語法或伸展語言(1anguage.stretching)的結構,或內容和表
達上的較大范圍的對照。第三個實踐活動涉及對同一詩人筆下兩首詩的比較。本書的第二至第九章分別圍繞語言結構和語言運作的八個重要話題展開討論,每章聚焦于一個話題;分析素材有詩歌、短篇故事、長篇故事節選、戲劇片段、廣告、訪談等等。第二章圍繞“句間銜接”(cohesion)這一話題展開,這是連接句子以組成語篇的一種語言手段。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7roolan通過蓋房子的生動比喻,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句間銜接”這一語言學概念,并系統介紹了“句間銜接”的四種基本方式: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詞匯銜接(1exical cohesion)。第三章聚焦于情態和態度(modality and attitude)。第四章聚焦于及物性過程和過程的參與者(transitivity processes and participants)。第五章題為“記錄言語和思想”(Recording Speech and Thought),涉及如何通過對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自由直接引語、言語行為的敘述體等不同表達形式的選擇來表達人物的言語和思想。第六章題為“敘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看到這樣的標題,讀者可能會想到敘事學,實際上本章僅僅涉及了社會語言學家William Labov的口頭敘事分析模式。第七章聚焦于詞語的選擇。第八章將注意力從詩歌和小說轉向了戲劇中的會話。第九章聚焦于語言表達中的“預設”(presupposition)。7roolan首先從背景(較為隱蔽)和前景(較為突出)的對照人手,解釋了“預設”與“斷言”之間的對照關系;然后介紹了創造或者觸發“預設”的各種詞匯和語法成分;并且區分了“預設”與“蘊含”
(entailment)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特色鮮明,通過大量的實例:詩歌、短篇小說、長篇文選、廣告以及兒童作品為實踐活動素材,引導讀者使用語言學術語進行文本分析。此書不但適合讀者自學,而且對從事文學文體學教學及研究的教師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Toolan筆下專業性很強的《小說文體學》(1990)W相對照,本書的可讀性很強,論述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作者把自己放到讀者的位置上,一步步幫助讀者在分析中往前推進,同時通過提出各種問題讓讀者自己解答,充分調動讀者的積極性,給讀者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相信這本書會受到我國眾多文體學教學者、學習者和愛好者的歡迎。”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人武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