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從石油地質的類型出發,對區域特征進行了分析,并對技術進行了創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形成了以多學科協同研究為基礎的綜合勘探體系,要探究分析清楚一個地區的含油氣情況,進而在橫向上了解它們的變化規律,最終探討出有
利的含油區和生油區。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形成了以多學科協同研究為基礎的綜合勘探體系,以現代石油地質理論與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為指導,石油勘探技術正在走向集成化、精細化,并逐步滲透到油氣開發領域。有關數據表明,以有效的勘探技術為手段,從而使得其形成的沉積也具有多旋回性。在整個綜合勘探體系中,各個地區的地殼運動大多是呈多周期性的變化的。因此要從研究區域構造條件等的控制作用入手,要探究分析清楚一個地區的含油氣情況,研究地殼運動的沉積基底結構對它們的影響。因而形成的沉積也具有多旋回性,最后在縱向上確定相互關系,明確有利的生油區和含油區,在橫向上了解它們的變化規律。所以,首先就要從研究區域構造條件的控制作用入手,研究地殼運動的周期性,要研究清楚一個地區的含油氣情況,沉積的旋回性以及基底結構對它們的影響。
一、生油層
在石油開發中,具有使用價值的石油和天氣的巖石,稱為生油氣巖,將能夠生成并提供烴源巖、生油巖。從巖性的分類上看,泥質巖和碳酸鹽巖,能夠作為生油層的巖性主要有兩個類型。由烴源巖結構組成的底層,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油層。從沉積環境或者巖相看,且有利于生油巖發育的環境是最有利于產生石油,一般在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保存。泥質巖主要包括,暗色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巖、泥巖、粘土巖。碳酸鹽巖中的生油層巖主要是灰色、隱晶質灰巖、深灰色的瀝青灰巖、泥灰巖、生物灰巖、豹斑巖為主。 二、儲集層
能夠容納和滲濾流體的巖層即稱之為儲集層。碎屑巖儲集層實際上已發現的石油儲量中,約有半數以上的石油和3/4的天然氣分布集中且廣泛。主要有碳酸鹽巖類,碎屑巖類。此外,還有變質巖、火山巖、泥巖等。碳酸鹽巖儲集層主要構成是石灰巖、白云巖、生物碎屑灰巖等,是除了碎屑巖外的重要儲集層。碳酸鹽儲集層通常可以分為溶洞、孔隙、裂縫3 種。我國發現的中,碎屑巖儲集層的主要構成是礫巖、砂巖。新生代陸相盆地的油氣儲集層大多數都是碎屑巖,形狀細小,孔隙是指巖石結構的顆粒間的空隙,近于等軸狀,與碎屑巖中的孔隙相似。這些孔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流體的通道。對油氣來說起到了儲集的作用,溶洞就是在溶解作用下擴大了的孔隙,所以常常可以把溶洞和孔隙統稱為孔洞。二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確,其作用就是流體通道,裂縫就是伸長的儲集孔隙,也可以儲集一定量的油氣。
三、非常規和常規油田區域特征
在我國非常規油田區域特征中,所涉及到的前陸盆地,中心是形成連續油氣藏最為有利的部位,可以在這大面積發育,烴源巖有機質含量高,并且保存條件有利。其斜坡區及前淵大范圍廣泛分布,這就有利于大規模的沉積構造的發育,其坡度較緩。是致密砂巖和烴源巖發育的有利區域,并且緊密接觸,泥頁巖、煤層和致密砂巖共生,普遍含氣。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由于斜部位和盆地中心成藏地質條件很相像,此地方有利于發育成致密砂巖氣和頁巖氣等。常規油田區域特征:因為大陸的邊緣經常出現地質運動,砂質碎屑硫比濁流沉積形成的分布更廣、砂體更大,從而具備了良好的成藏條件。因而不同程度,地質運動使得膏鹽層發育,為深水勘探提供了有利條件,并進一步形成了儲蓋層組合。根據地質學的觀點分析,克拉通大型正向構造是長期發育的古代隆起,遠古地球的溫暖洋流所含的有機質豐富,可以發育成為以泥質巖為主的優質烴源巖。西北地區以富含有機質,從而容易發展成有利于油氣積聚的圈閉構造。由于前陸盆地是有一個形成大型油田的重要地質構造,這樣的分布通常情況下可分為排狀和帶狀。
四、石油地質勘探創新
1.采用可膨脹套管技術
膨脹管技術問世于80年代初,用擴管器將異型管擴成圓形并使其靠在井壁上,將其下入井內,當鉆遇水層或破碎帶而無法正常鉆進時,借以封堵水層和破碎帶。常規鉆井中,從井口到油層的尺寸是逐漸縮小的,將固定尺寸的套管下入井中。到90年代末,美國研制出割縫膨脹管,因此其封堵破碎帶的效果更好。這種割縫膨脹管比異型管更容易擴徑,甚至不能達到目的層。有可能因為井眼尺寸而限制某一深度的井下作業,可以減少上部井眼的尺寸和套管層數,這項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甚至在幾年內實現從井口到井底以同一尺寸鉆井,可以簡便有效地解決復雜井段的井壁穩定問題。目前,殼牌研究中心最近開發了膨脹式割縫管和實體套管,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勝利鉆井勘探中。
2.加強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
加強對巖石物理分析技術、復雜構造及非均質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術、高密度地震勘探技術、儲層及流體地球物理識別技術、非均質儲層地球物理響應特征模擬和表征分析技術、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術、井地聯合勘探技術、時移地震技術、深海拖纜及obc勘探技術、煤層氣地球物理技術、微地震監測技術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術研究。技術鏈從勘探向開發延伸,全面提升石油勘探的能力和水平。就充分利用了多種新的勘探手段和方法,形成完整的物探技術鏈條,業務鏈向海域、油藏、軟硬件、信息等多領域延伸,貫穿油田勘探開發的生命周期。同時,逐步實現物探技術應用和服務方式的延伸,通過持續不斷發展,全面提升中國石油勘探的國際競爭力。技術發展實現從疊后向疊前、從構造向巖性、從定性描述向定量描述、從時間域向深度域、從儲層預測向烴類檢測、從事后向事前的延伸,提高了勘探質量和效率。
現全球資源日趨枯竭,強化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依賴越來越大的今天,強化石油地質勘探創新研究,保護國家能源安全,提高油氣產量,有助于提高石油勘探的質量和水平,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公司遼河物探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