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社會文化理論視角對國外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和互動的聯系進行了概述,目的在于拓展國內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領域。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 第二語言習得 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21-02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中融入了社會學理論,這與人們對語言習得規律的認知不斷深化分不開。主導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近二十年的普遍語法(簡稱UG)對從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發展影響深遠。Chomsky認為某一共同的語言原則是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的,UG認知體系是每個學習者固有的心腦語言機制,是由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廣義規則和原則構成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呈現的跨學科理論研究不僅展現了這一問題的多維視角,而且也是對語言習得認知過程復雜性的全新解讀。20世紀70年代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內的互動研究中,基于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理論的大量的相關實證研究結果對互動與習得、互動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習得和機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對互動研究做出了貢獻。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同樣關注互動的研究,但更綜合了互動發生的社會因素,強調語言學習的社會文化環境前提,立足于學習者在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從哲學的高度把社會屬性作為探討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出發點,這也是有別于行為主義理論和認知主義研究的。
根據Vygotsky的觀點,社會語言和心理語言的鏈接可以通過語言學習這個過程來實現,語言學習者對社會語言的認知任務通過語言學習的中介成為心理語言活動的參與者。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部分包括:中介、控制、內化、臨近發展區、搭手架、私語 、內語、活動理論以及心理發展研究等,這些概念之間相互聯系。最近發展區是維果斯基提出的關于教學與發展的很重要的思想。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是指“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學習者的“實際發展水平”是由其自身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的,“潛在的發展水平”則是介于類似Krashen的“i+1”,即:兒童在外界外力幫助或是與水平較高的同伴進行合作時所能達到的高于自己實際水平的水平。在學習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是不斷發展的,個體學習者的認識和認知也是不斷發展的,二者互相促進。由于存在學習者個體差異和情境差異,最近發展區也不同:語境不同,同一個個體的最近發展區也會有所不同。最近發展區也是一個在互動條件下個體認知能力的高級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在最近發展區內,認知的發展前提條件是教師和學生對某種文化工具的共享。以此文化為中介的互動學習活動環境下,當學習者對文化活動進行內化時,認知的發展就產生了。因而在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并不是從這種互動中被動地獲得文化知識,學習者對社會文化的互動加入自己的理解,從而進行自己的經驗整合構建出自己的思想。因此,最近發展區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在國內外的研究也從很多角度研究了課堂互動。
基于交際法的課堂互動研究結果在教師與學習者的關系上不再始終遵循傳統的以教師權威為主,而是在以小組形式的交際活動中提供給學習者分組完成以某一交際為目的的任務過程中最大程度地享有交際的機會,以達到習得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交際任務的設計者和促進交際完成的推動者,根據Nunan的觀點,如果說從學習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成正比例增加的學習責任來說,交際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Chaudron又指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角色其實仍然是把知識被動地傳授給了學習者。Larsen-Freeman的研究表明了在交際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者的交際同時也減少了學習者與教師的互動。Van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結果離不開互動、參與和協商。社會文化理論在解釋課堂互動環節提供了較為理想的理論框架,因為在這一框架中由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把學習的過程還原到了社會文化語境之下。在解決問題時,有效的互動成為一種積極的心理支撐工具。互動并不會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的發展,互動對習得的影響要通過一個心理過程。第二語言學習首先發生的前期是一個社會化的計劃和發生在學習者之間的一個心理的機制。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并不是個體心理過程如何內化和傳遞社會互動,而是在心理機制和這種機制的功能之間的聯系。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學習能力不是一個簡單的對社會互動經驗的復制,這種互動是在心理機制的加工后產生的。
Vygotsky提出高級的心理互動機制是發生在學習者個體之間而不是學習者內部。人類的行為受心理機制的引導,如語言符號。盡管最近發展區最初是建構兒童如何和成人互動的,但對第二語言習得仍然是積極有效的。很多研究者如Lantolf,Schinke-Llano等都采用了社會文化理論來研究第二語言習。Tharp Gallimore年進行了教師引導以“他者監督”的輔助教學形式進行的推動學習者最近發展區達到最終學習者“自治”的解決問題的研究。Wells也提出了最近發展區能夠讓學習者發揮潛能在特定學習任務下進行互動。幾項實證研究表明合作互動的監督者可以不單靠專家來完成Lapkin。Donato通過課堂語法概念的講解進行了教師與學習者的互動研究,結果表明在語法講解的互動中教師和學習者如何通過意義的協商互動。基于大量的關于互動的研究,近期的關于互動的研究已經轉向了通過語篇手段,教師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如何發揮支架的功能來更好地輔助互動活動推動教學。
最近發展區概念的啟示在于語言教學中,教學的引導者要關注的不僅是語言輸入環節的語言材料,更多地應該關注語言學習者本身,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創造有利于學習者主動建構與發展的盡量貼近真實的語言環境。意義是通過互動中的參與和協商完成,教師傳授的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學習者的主體學習需求。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是幫助學習者通過意義建構來內化知識。對于互動對習得的研究,筆者對CNKI數據庫的搜索結果發現國內對最近發展區視角下研究“課堂互動”的論文都集中在中國學生的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環境下采用課堂觀察和描述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關于教師話語數量的研究、提問方式和反饋的研究。在國內研究社會文化研究方面,理論研究居多,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總之,嘗試探索性的運用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來研究漢語環境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和教學剛剛起步。我們期望這一理論在未來的研究能夠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教師進行理論和實證的研究,從而為中國外語教學尋找到更多的適合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建設性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回維茨基著.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余震球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張福慧、魏惠琳.最近發展區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詮釋[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3]王文靜.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心理學探新,2000(2)
[4]Larsen-Freeman,D.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5]Lantolf,J.P. and G. Appel. Vygotskia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Norwood: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4
[6]Roland G. Tharp. Rousing minds to life. Teaching,learning
and schooling in Social Contex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7]L. S.Vygotsky.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L: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