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階段,高校教師表現出了明顯的職業倦怠癥狀,這種現象如果不及時改善,務必會對社會、高校以及教師自身帶來危害。本文對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壓力源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緩解職業倦怠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高校教師 職業倦怠 壓力源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35-02
根據最新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公布的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通過對15個行業的倦怠指數調查發現,教師的倦怠程度略低于公務員和物流從業人員,排名第三。這表明,教師職業倦怠感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其中也包過高校教師。
這不禁引起了筆者的思考。相比起公務員和物流人員來說,教師工作面對的是一群生動活潑的學生,工作內容應是豐富多彩、富有挑戰性的。為什么還會引起如此大的職業倦怠感呢?歸結起來無非是受個人、學校、社會三個方面的影響。引起高校教師職業倦怠雖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離不開外界給予的壓力。因此,本文擬從壓力源這一角度分析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對策。
一 教師職業倦怠的概念及其表現
職業倦怠(job burnout)一詞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1974年提出的,指與工作情景相關,由工作因素導致的一系列情緒、身體以及行為上的消極癥狀,通常認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緒和人際壓力的延遲反映。
1981年,瑪詩勒奇等人進一步確定了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部分,即情緒衰竭、人格的解體及低個人成就感。具體而言,有三種典型的心理或行為表現:(1)情緒衰竭。主要指教師個人容易感到疲倦、情緒低落,如對工作缺乏熱情,以致于教學質量下降。(2)人格的解體。表現為個人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常常以消極或否定的態度對待,如不愿主動與同事進行交往,刻意疏遠學生。(3)低個人成就感。即教師的自我評價走向消極,有貶低自我的傾向,如經常懷疑自己,將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歸因于自己缺乏能力。
二 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壓力來源
教師職業倦怠不是對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時反應,而是在較長一段時期里,對工作中所遇到的壓力,在情緒上產生的一種低強度遞進的反應過程。因此,壓力成了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現對其分析如下:
1.科研壓力
作為高校教師所承擔的壓力比一般中小學教師更重,主要是來自科研。因為無論是職稱的評定還是崗位的應聘都離不開科研成果。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撰寫發表論文,論文發表的數量、期刊等級、所申請課題的級別等直接關系到教師的職位晉升和工資收入,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壓力,導致有些教師不是為科研而科研,而是為職稱、為考核而科研。
2.經濟壓力
我國現階段的高校教師收入水平,雖然比過去有大幅度的提升,已達到或接近中等收入水平,但從其投入與產出來看,不得不承認高校教師的收入仍有差距。高校教師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復雜勞動,它雖然不直接生產物質財富,而是通過培養人才去創造財富,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但從現實來看,其收入與貢獻明顯是不對稱的。迫于生存的壓力,一些教師積極找課題、跑項目、要經費,由于有些經費可以自由支配,許多教師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其中;還有一些教師以名師的身份加入到考研政治或英語培訓班中進行講學,從而獲取額外收入。長此以往,教師無心用在如何教書育人上,對自己的職業厭惡甚至逃避,高校教育的質量必然受到影響。
3.學歷壓力
據有關方面研究,僅全國高校教師隊伍更新換代和達到國家教育部制訂的高校師資建設目標,就存在近20萬博士和碩士缺口。為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高校要求新進入的教師必須具有博士學位或至少碩士學位以上學歷,于是給在這方面有差距的教師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而在高校教師中,大部分人的學歷處在本科層次,集中于中年群體,這對于年過半旬的人來說,還要面臨再深造的壓力,實在有些惱火。并且,博士點的建設遠遠跟不上專業建設的步伐,供不應求,導致一些專業教師的考博之路更加困難。
4.評價不合理造成的壓力
不夠完善的評價體系往往會造成教師內心的矛盾沖突。體現在:一方面許多教師在考核與評定中處于被動的狀態,對評價的方法以及結果沒有直接的發言權;另一方面,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常常以做課題、發表論文的數量及等級的方式去評價,而這種評價又往往決定了教師的職位晉升、經濟收入等,加大了教師的精神壓力。因此,評價體系的不完善,致使教師日復一日地將時間和精力消耗在無數的量化的評價中,他們怎么可能發自內心地去熱愛自己的工作呢。
三 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1.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圍,增進教師之間的交流
高校是一個知識分子集中、文化氛圍極其濃厚的場所,要結合高校自身以及教師的特點,不能以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來治理大學。學校應實行的是一種開放式的民主管理,要賦予教師較多的專業自主權和最大的自由度,推行學術治校。通過研究證明,教師在輕松、民主的管理氣氛中,容易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給教師營造一種平等、自由的學術氛圍,有助于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減少其職業倦怠感。可以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在豐富其業余生活的基礎上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例如,一方面,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假日旅游等來緩解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定期舉行一些講座、研討會等,以此來促進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
2.減輕高校教師的負擔,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
建立定期的教師進修制度,以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在德國的高校,教師每隔3~5年便可享受一次研究年,在研究年中,教師可以不承擔一學年或更長時間的任何教學工作,專心致志地搞科研。有研究證明,一般工作時間在5~6年或20年以上的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因此,學校不妨引進德國的進修模式,提供一次或多次校外進修的機會,這樣既緩解教師心理壓力,也便于教師有給自己學習充電的機會,更好地狀態投身到工作中去。
3.建立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
應改革教師的評價體系,建立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這種機制不應是將教師評價的結果作為獎懲依據的指標,而是構建一種和諧寬松的環境以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讓教師充分了解學校對其的要求和期望,其次要根據教師自身工作的意愿和表現來確定教師個人發展的目標和需求,最終為其提供崗位培訓和自我提高的機會,以此來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以及完成工作職責的能力。要強調發展性評價的重要性,最終建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以形成評價為主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并以合理的激勵機制來保障。要改變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提倡發展性評價,這不僅有助于緩解教師工作壓力,而且在消除壓力根源方面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4.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高高校教師的經濟地位
高校教師在人力資本的投人上并不低,并且有較高的學歷水平要求,但就其工資而言,卻不盡人意。這將導致高校教師產生失落感,從而影響其對工作的熱情以及認真度。 高等教育的發展,無論是從規模的擴張來說,還是從其質量的提升來看,都依賴于教育經費的投入程度。只有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提高教師的經濟地位,切實改善教師的醫療、住房等問題,才能從根源上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感。
參考文獻
[1]Maslach C.,Jackson 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99
[2]俞國良、辛自強.教師信念及其對教師培養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0(5)
[3]梁芹生.教師職業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評論,2003(4):26~27
[4]張國有.就學就業趨向與研究生教育發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4)
[5]王斌華.教師評價制度——英國教育改革重大舉措之三[J].外國教育資料,1995(1):28~4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