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藝術設計專業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中外建筑史這門課為例,從之前的必修課轉變為選修課,從原先的64學時縮減到了56學時,教學對象也從原先的小班上課轉變為合班上大課。因此,如何適應這些變化,形成更加有效合理的教學模式,成為非常有意義的課題。
【關鍵詞】中外建筑史 教學改革 藝術設計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64-02
中外建筑史課程是專門針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開設的重要的、基礎性的科目。筆者深深感受到這門課的特殊性以及它對建筑學之外藝術設計專業的意義,因此在平常教學中嘗試著做了一些改變,希望盡量不使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感覺乏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改善教學效果。并且,對這門課的特殊性也作了一些探討,使其更合理,更有針對性。
一 課時量、課程性質和授課內容的特殊性
1.課程設置
中外建筑史課程從最早開課時的64學時轉變為了現在的56學時,授課教材主要為潘谷西的《中國建筑史》和陳志華的《外國建筑史》,學生可選擇自行查閱《中國建筑史》圖說和《外國建筑史》圖說。同時,課程由最初的必修課轉變為選修課。
2.存在的問題
中外建筑史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課時量少和授課內容多之間的矛盾。同建筑學專業的中國建筑史和外國建筑史相比較而言,中外建筑史課要在相同或者更少的學時中完成對這兩本書的講授。本質上,課程的重要性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只是為了適應高校學分制改革,課程變為了選修課,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使學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降低了對這門課重要性的認識,間接影響授課效果。
3.教學嘗試和探討
教學內容采取拓寬知識面,降低內容深度,使學生對中外建筑歷史發展有一個總體認識的方法。以中國建筑史這一部分內容為例,筆者的直觀感受是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側重點非常明顯,除了中國建筑近現代史這部分內容不講以外,中國古代建筑這部分內容也有很多不講授。如第二章“城市建設”、第六章“園林與風景建設”和第七章“建筑意匠”等。還有一些內容,如“緒論”和“發展概況”講授的時間也比較少。但相應的知識點講授的時候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如講到木構架這部分內容,會要求學生識別多種細部構件,甚至是斗栱中不同部位斗的不同稱呼,以強化學生的認識深度。
筆者在剛開始給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講授中外建筑史這門課的時候,遵循給建筑學專業學生上課的大體思路。但通過和學生課下交流以及一些教學反饋,發現效果很不理想。相同的內容,由于課時量是建筑學專業的一半,所以授課內容不可能講得很深。另外,由于很多章節沒有講授,所以學生在這門課結束后對建筑史似乎只有一個片段性的理解,缺少對古代建筑整體發展的一個宏觀性的認識。
鑒于這種情況,筆者開始對中外建筑史的教學內容逐步做出一些調整。以中國建筑史這一部分為例,考慮到課時量和課程重點的要求,中國近現代建筑這一部分內容依然不講授。但是,中國古代建筑史這一部分內容調整為每一章都適當地講授。并且,講授的重點也做了一些調整。對于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一些細部構件稱呼和特別細致的做法不再作特別深入的講授,相應地將“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和“古代建筑發展概況”這兩章作為重點來講授,“園林與風景建設”和“建筑意匠”這兩章也各分配了1學時,目的是希望學生對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有一個整體的、相對全面的認識。
4.效果反饋
通過對授課內容的調整,大部分學生不再對中外建筑史課存在內容上的困惑,不再只是糾結于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某個構件稱呼或外國古代建筑史中某個建筑的形制,而是能夠總體把握中外古代建筑的整體發展脈絡。由于授課內容的調整,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區分出自己專業在建筑史的學習上和建筑學專業的差別。
二 授課對象的特殊性
1.課程設置
中外建筑史課由最初的分別面向不同專業授課轉變為多專業同時授課。課程安排也從最初的二合班的小規模授課轉變為四合班的大規模授課。
2.存在的問題
第一,學生人數變化帶來的影響。最初二合班授課的時候,學生人數相對較少,教室也較小,學生距離老師較近,互動性比較強,甚至在課程結束的時候,教師幾乎可以記住所有學生的名字。轉變為四合班之后,教室變大,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拉大,每一個學生的一點小動作積累起來就會對課堂紀律產生較大影響,從而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第二,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通過美術高考進入大學,文化課基礎相對弱一點,但思維很活躍,思考問題趨向于感性,學生個性相對較強,課堂紀律性較弱。
3.教學嘗試和探討
第一,尋找興趣點。作為課堂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尋找興趣點是最好的方式。而中外建筑史作為專業基礎課,在尋找興趣點上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1)這門課興趣點的尋找應當圍繞課程內容本身展開。筆者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對課程內容的調整和完善,總結了一些和課程內容相關的興趣點,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講到北京故宮這部分內容時,提到了天安門前的華表。備課時通過查資料,筆者得知華表的來歷。因此,會告訴學生華表是來自于很久遠的戰國時期的秦國,和商鞅變法有關,還和現代詞語“誹謗”有關。再如講到客家土樓的墻體做法時,筆者會提到工大舊主樓竹筋混凝土的樓板。類似的興趣點還有很多,在學生上課產生疲勞感時,可以有效地調節課堂氣氛。(2)興趣點的度要把握好。興趣點不能作為講課重點,只能作為調節課堂氛圍的手段。興趣點的采用既要使學生感到這門課并不沉悶,又不能使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松散,以至于影響教學質量。
第二,結合其他的課程。筆者在輔導專業設計時發現,學生曾經在設計小區會所的時候以北京四合院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因此,在中外建筑史講到這一部分時,可讓大家回憶思考一下當初這位同學的方案從建筑史的角度看存在什么問題,是否可以設計得更完善。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這門課以及相關課程的理解程度。
另外,可以和這門課相結合的還有學生的認識實習。由于筆者參加工作以來帶過很多次實習,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提到一些和實習相關的內容。如講到陵墓實例中的明孝陵時,就會提醒學生注意它的特點,因為在學生實習的時候要參觀明孝陵。還有蘇州園林,講課的時候要提醒學生注意明清建筑的特點,尤其是江南私家園林,講到山墻會讓學生回憶一下安徽的馬頭墻。
4.效果反饋
在授課過程中,尋找興趣點和結合相關課程這兩種教學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教室大、人數多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并且通過結合相關課程可以使不同專業的學生感到與自身相關,削弱了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差異性。
三 結束語
高校的教學改革使許多課程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對每一位老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幾年來通過對藝術設計專業中外建筑史課程的調整,深深體會到了高校課程必須結合本校本專業的具體發展狀況出發,適時地改變教學方法和內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潘谷西.中國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陳志華.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