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主,針對計算機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現狀,許多高職院校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以教師劃分任務作為行動指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進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法 高職 計算機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69-01
一 工學結合
計算機行業是當前重要的行業之一,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不計其數,但許多用人單位缺少計算機人才,大多數學生缺乏實踐能力。高職院校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倡學以致用,但計算機技術更新很快,根據社會所需,要及時更新教材內容,才不至于被淘汰。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中采用行動導向法,是一種工學結合的模式,將工作環境融入到學習中來,通過對行業的分析,再對不同崗位的具體需求進行細化,布置一些典型的任務供學生分析,然后對學習領域進行描述,創造相應的學習情境。
行動導向指教師通過一些關鍵任務的布置組織引導整個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去完成任務。行動并非簡單的操作,它具有目的性,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該方法有兩大特點:(1)完整性。縱觀整個過程,信息的搜集、任務的制定和實施,以及最終的評價反饋,每一點都有涉及,使得計算機教學更加完整。(2)實用性。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手腦并用,符合高職院校教育要求。該方法強調“在做中學”,學生占主體地位,可以組合小組,也可以獨立完成整個過程,使學生從中獲益,提升其綜合職業能力。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工作任務則是課堂知識的一個載體。
行動教學法不是具體的方法,只是一種教學策略,在采用時,可以引進其他方法,如小組合作學習法、項目教學法等。
二 任務驅動原則
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包括兩大環節:課堂教學和機房實訓。以往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準備、課堂示范、學生模擬、練習總結四個步驟,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成為了被動接受者。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以學生為中心,使其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扮演著對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起輔助作用。任務驅動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即將課堂內容總結為幾個任務,通過任務引領知識,將知識和技能緊密結合,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夠掌握足夠的技能,提高綜合能力。任務驅動是行動導向法常遵循的原則,要求為學生提供自主協作的真實環境,創造寬松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合作進行自主探究。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和提出者,是情境的創設者和氛圍的營造者,也是資源的提供者和活動的組織者。
三 任務驅動的具體實施程序
在行動導向教學中,首先要明確制定學習任務,帶有工作性質的學習內容,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需要分層設計任務,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具體安排。設計的任務要具有針對性和代表性,能夠突出教學價值,符合當前需要,和實際工作情境相似。同時還要考慮經濟性,保證其簡單實用,成本又不會過高。此外,高職院校注重學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設計的任務必須有趣味性,要能夠吸引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打破傳統,進行創新。學習情境是為任務開展提供一定的環境,學習任務是其載體及物化表現,學習情境是對實踐的一種模擬,是連接學習和工作的一座橋梁。
隨著教育的進一步改革,高職院校教育有了很大進步,對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模式和內容都進行了優化,引進行動向導法,通過模擬實際情境,設計合理的任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綜合能力。
如過去在講授軟件和硬件等基礎知識時,多是理論學習,十分枯燥,某高職院校對此提出了一個任務,組裝個人計算機,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模擬實際中消費者去購買電腦的情境,接待客戶、電腦組裝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學生親自完成。具體步驟分為任務的確定、計劃、作出決策以及實施控制和評估反饋。經過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計算機理論知識,還培養了許多實踐技能,效果良好。
四 結束語
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實用型人才,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模式,行動向導法則是一種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學習主動性,提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旭、張瑩.“行動導向”在高職計算機課程中的應用[J].職教論壇,2010(35):136~137
[2]韓茂源.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論釋義及實踐解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140~141
[3]郭竑暉、周安.將行為導向融入高職教學的研究[J].價值工程,2010(8):165~167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