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積累,對于如何在高職院校教學中通過作業形式提升作業質量有自己的見解。通過對高職教育教學中作業現狀的分析,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 環境藝術設計 作業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73-01
隨著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環境的越發重視,環境藝術設計的話題備受關注,藝術設計專業自然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然而,通過日常的教學實踐發現,作業形式和作業質量之間其實存在微妙的關系,本文從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性上進行討論。
一 高職學生的特殊性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發散思維弱、設計研究程度較差和搜集可用信息的方法少等缺點,基礎文化水平較低,在實際的教學以及作業完成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習方法錯誤及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學習主動性較差。而對于這些問題的改善,課堂教學極為重要,但作業也同樣不可或缺。
二 高職院校環境藝術專業學生作業的實際情況
目前高職院校環境藝術專業的作業應把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相結合,課堂練習由于學生人數多,學生作業問題多,僅靠課堂時間無法對每個學生深入指導,而課后作業不具有指定作用,缺乏引導性。因此學生作業的實際完成情況和作業質量不容樂觀。很多學生都會照著標準“答案”來完成,對于解題過程中的思考性、技巧性等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
由于作業形式的不合理,課本上的課后作業固然有其優越的方面,但更適合一般院校的學生而非高職院校這個特殊的群體。教師應正確認識學生之間的差異,合理安排作業,使作業更具引導性,加大對作業質量的掌控力度。
三 作業形式對于作業質量的控制方法
不同的作業形式對于作業質量會產生影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如何在作業形式上作出改變呢?筆者認為應從五個方面入手。
1.作業結果明示
作業結果應給予充分的明示。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布置相同的作業學生完成的結果并不相同,而原因在于有些學生不清楚作業是“做什么”。作業結果的不明示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明示作業結果,以確保作業完成的質量。
2.作業要求細化、簡練
有學生反映作業難度不大,只是有時作業題目的篇幅過長,絕大部分的篇幅與實際問題毫不相干,只有幾句涉及到問題。題目中一些“多余”的語言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簡化。
3.作業完成的時限性
作業完成的時限性關系到學生作業完成的質量。高職學院的學生,學習壓力大,作業布置之后,很多學生習慣先放松,等到最后才急著完成作業。這是一種錯誤的學習方式,拖拉作業不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教師應善于督促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促進其作業效率的提升。
4.作業形式要引導學生在其設計作業上的多重可能性
對于高職學院學生的作業設計,需要體現出它的多重可能性。高職學院學生思維發散能力較差、搜集可用信息的方法少、對設計研究程度低,這些問題應在作業設計中加以引導。在作業設計中,除了寫還可以讓學生去聽、去看、去拍,觀察生活中的環境藝術,對于可取之處、美中不足之處應說出自己的理由,通過實際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這些作業形式相比傳統作業形式更加新穎,也更具趣味性,學生自然愿意去完成。久而久之,學生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美”會有各自獨特的審視,思維發散,視野開闊,學習效率自然提升。
5.對優秀作業的激勵機制應能足夠調動學生作業主動性
優秀作業的激勵機制對于學生的作業完成同樣重要。有些教師認為,完成作業是學生的天職,沒有什么激勵可言。事實上,即便簡單的口頭鼓勵對于學生也是一種鼓舞,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四 結束語
高職學院學生有其特殊性,在學生的作業設計中更應加以體現。高職學院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去不斷改革創新,敢于嘗試,勇于突破,用更多行之有效的作業形式來提升學生的作業質量。
參考文獻
[1]劉芳.關于高職《機械制圖》教學的幾點建議[J].職業教育研究,2010(12):99~100
[2]劉玉娟.高職院校作業環節質量監控的思考與實踐[J].文教資料,2008(8):221~22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