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對此有三點看法: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抓住機遇提問學生,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注重學法指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主體作用 發揮 課堂教學 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84-01
教師要讓學生學,說明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被動的,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習的結果不一定理想;而學生想要學,說明學生是主動的,教師是被動的,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愿意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效果自然會很好。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地探究科學知識和掌握學習方法,從中挖掘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自揣、自探、自習中求得真知。
一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認識活動,這種認識活動必須是能動的、主體的、獨立的活動,這說明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獨立地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那么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打開科學之門的導師。”所以,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主動把精力投入到學習、探索科學知識上來。作為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愛好及特長,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個體,教師要尊重、信任和關懷他們,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努力學習、上進,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需要教師耐心指導或點撥,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能力,所以教師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新以及體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及才華,獲取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地發展自我。
二 抓住機遇提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人翁,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服務者、指導者,教學的藝術不在于灌輸,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導”,教師的角色定位不應是當“演員”而應該是“導演”。因此,教師要做好“導演”,就要抓住時機善于提問和引導學生,通過提問來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給予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在學習中鼓勵引導學生討論問題、產生質疑、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究的精神,從而形成愛動手、愛動口、愛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從而培養學生能主動發揮主體作用的思想意識。
教師的提問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做到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難倒學生而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提問形式要多樣化,可以是授課前提問,也可以是授課后提問,可以是評價前提問,也可以是評價后提問。教師的提問應優先考慮非唯一答案的問題,以引起學生激烈爭論,掀起學生思維高潮,教師的提問要富有趣味,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就能消除思想上的疑惑,解開認識上的疙瘩,逐漸建立起正確的信念。一個班中既有優等生又有后進生,在教學中更要重視后進生的發展,所以后進生比優等生更需要教師的關心和關愛,更需要為后進生創造條件,對他們要給予更多鼓勵和愛護,講課時應選擇一些較簡單的問題讓他們解答,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對回答不正確或不完整的學生也要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和耐心,使學生增強參與的主動性和克服困難的信心,這樣學生憑借老師提供的條件,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得出結論,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要使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疑到信,最后達到知行統一,歸根到底需要通過學生的內因去實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三 注重學法指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往往難以掌握,這就要求教師通過教學探究出學生容易掌握的學習方法,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探究新知。方法有:(1)嘗試學習的方法,嘗試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向更開闊的方向發展。通過提出問題——討論交流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嘗試學習過程,激發學生敢于“試一試”的動機,提高探究能力,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有效地掌握學習技能。(2)思考的學習方法,思考問題是發展思維的關鍵,思考問題的方法正確,就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經常通過示范練習的指導來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常用的獨立思考的方法,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能力就會得到提高。(3)閱讀的方法,教師科學地組織學習材料,讓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中領悟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學會科學讀書的方法和技能,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質量。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