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實施創新教育中,不但教師本人要創新、求異、探索,更要教會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創新,那么創新教育中教師應樹立哪些新的教育觀呢?筆者從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教育觀 創新教育 發展觀 民主教育觀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88-01
江澤民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強調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充分說明了有創新才有進步,有創新才有發展,這強烈呼喚和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更新教育觀念,實施創新教育。在創新教育過程中不但教師本人要創新、求異、探索,更要教會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創新,因此,在實施創新教育中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觀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 樹立創新意識觀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面對的是天真、活潑、可愛并且可塑性很強的一群孩子,教師的思想觀點、行為,時刻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這說明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因此,教師必須樹立起創新意識觀。
首先,從教育教學的思想上要進行更新,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從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高度去認識教育的地位,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去審視自己的工作,從素質教育的歷史使命去轉變教育觀念。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創新型的人才,這種人才的培養教師要根據社會主義事業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轉變教育觀點,樹立創新意識,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先從能力著眼,再從能力入手,為提高學生的能力研究教材和教育方法等。也就是說,教師根據創新教育的要求,靈活選擇教學內容,把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去,使教學內容能有效地服務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然后根據創新教育的要求,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創新,創新教育所需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學會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能,最終學會創新。創新教育所需要的教學手段要先進、高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向著更寬、更深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的教育觀念、教育技術,要切實樹立起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創新意識觀。
二 樹立民主教育觀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標的教育,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的素質有所提高和發展,其實施主要是通過教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一定要進行創新教育,在創新教育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創新教育:
第一,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多種技能,必須要建立新型的民主師生關系,而建立民主師生關系的關鍵是真正建立起一種地位平等、情感融洽的師生關系,因為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在于教育對象都是有理想、有感情的個體,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基本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創造性,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談,努力營造出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嘗試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錯,幫助他們找出出錯的原因,引導他們去探索新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放下思想包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質疑問題,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自己的創新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從而為成長為創新型人才打好基礎。
第二,抓住學生好奇的特點,好奇是青少年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
第三,讓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活動中品嘗成功的喜悅,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成功,這是學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能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失時機地為他們走向成功搭橋鋪路,想方設法使他們獲得成功,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讓學生樹立創新觀念。
三 樹立學生的發展觀
每一個學生都如一粒種子,總有發芽、開花、結果的那一天,不過有發芽的早晚之別,開花的春秋之異,這說明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每個學生都有創新性。作為教師,應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沿著不同的規律去開啟學生的心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位學生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和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把學生身上的潛能挖掘出來,讓學生學會創新,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