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采取重基礎,抓落實;圖文結合,重視課本中地圖的使用;多運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等手段,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教師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自學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高效課堂 重基礎 地圖運用 記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89-02
高效課堂教學,是指在常態(tài)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nèi)高效率、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筆者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采取重基礎,抓落實;圖文結合,重視課本中地圖的使用;多運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等手段,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了教師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意識,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構建了高效課堂,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目前,學校領導和學生都不太重視初中地理這門學科,而教師又面臨課時少、時間緊、任務重的嚴峻現(xiàn)實。面對這一現(xiàn)狀,地理教學怎樣才能提高教學成績呢?提高課堂效率,構建高效課堂成為我們采取的最佳方法。在課堂上,筆者通常是這樣做的:
一 重基礎,抓落實
1.注重新授課的復習提問
我把提問這一環(huán)節(jié)分為以下兩步進行:
第一,課前提問,這個主要是由學生自己合作完成,將全班學生分成多個地理小組。每組4~5人,設一名小組長,上課前由小組長提問本組成員,然后把反饋結果交給老師。統(tǒng)計類型包括:掌握熟練的、一般的、不會的,共三種。
第二,課堂提問,上課后教師根據(jù)小組長的匯報結果,有針對性地對個別學生進行提問。這樣做的好處是:(1)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教師很難做到每節(jié)課對全班同學進行提問,而分地理小組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2)設地理小組,選組長,可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并且可以督促學生自覺復習,以便應對小組長和老師的檢查。
2.學生記憶
課堂上擠出一些時間讓學生消化、理解、記憶知識。因為課余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有限,有時候老師要求了學生也不執(zhí)行,所以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在新授課上,我講完一個比較重要的知識點,便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記憶,然后同桌互查,老師抽查,做到當堂掌握,不留“夾生飯”。
3.檢測反饋
第一,即時落實。如果本節(jié)課內(nèi)容難度大,較抽象,就講一個知識點,落實一個知識點。對于重要的知識點,本人借鑒了兄弟學校的做法,直接利用“同步學習”綜合題的空白圖,讓學生把相關知識直接標注在圖上,一幅圖讓學生填注兩次。
第二,集中練習。對于內(nèi)容比較簡單的課,如“世界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等,講授完新課后,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同步學習”,然后教師給出答案。在題目評價階段,分三步來處理這些習題:(1)先統(tǒng)計出做錯的題目和人數(shù)。做法:出錯的同學,找成績較好的同學問出他出錯的題目和原因。(2)小組內(nèi)相互糾錯,小組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共同解決。(3)對于爭議較大的,老師講解。一般來說,經(jīng)歷了前兩個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大都不需要再說什么了。
二 圖文結合,重視課本中地圖的使用
一般來說,地理課上,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它可以將知識化繁為簡,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概念,理解鞏固學過的地理知識。我通常是這樣使用地圖的:
1.引導學生學會看圖
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圖,講課過程中讓學生多看圖、看懂圖,如在講授“中國地形地勢特征”這一課時,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中國地形圖、地形剖面圖,通過對這些圖形的分析來加深對課本中文字的理解。
2.要求學生學會填圖
填圖的目的是為了復習鞏固。在課前讓學生把這節(jié)課需要的一些簡圖先畫在黑板上,講授結束后,讓學生趁熱打鐵把所要填寫的地理事物的名稱填注在黑板上的圖形的相應位置。如我在復習“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這一單元時,在梳理完本單元的基礎知識點后,讓學生自愿到黑板前去填圖,填完后,鄰近的兩個人相互糾錯。這樣涉及面廣,給更多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還增強了自信心,效果非常好。
3.指導學生學會畫圖
讓學生學會畫簡圖,并且把一些和圖形有關的文字信息標注在圖形上,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地球公轉示意圖、中國行政區(qū)劃圖、中國的地形圖等。
三 多運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
1.歌訣記憶法
歌訣的特點就是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如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學生對這樣的歌訣都很感興趣,因此比較容易記憶。
2.對比記憶法
對比記憶法可以更容易了解知識之間的個性和共性,讓學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識,又能了解知識各自的特性,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如講俄羅斯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俄羅斯的工業(yè)主要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它和日本的工業(yè)分布有何異同點?
總之,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法;一定要樹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根據(jù)學情,通過小組討論形成疑點,這往往也是一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可直接由教師集中講授;要使學生知道怎樣閱讀、提問、討論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抓好小組長的培養(yǎng),明確每位學生在小組中的角色定位。相信學生的自學潛能,大膽讓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學。如此,教師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習慣,而且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曉芬.淺談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建構高效課堂的策略[J].新課程(上),2011(9)
[2]孫小峰.新課改下的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探析——《水資源》教學反思[J].中學教學參考,2012(1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