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高中學生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在家長的眼里他們是叛逆的,但接近他們才知道,他們正在人生的旅途中掙扎。我們應以朋友的角度去理解、包容他們,幫助他們走出迷茫與痛苦的困境。
【關鍵詞】高中學生 掙扎 心理交流 理解 傾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091-02
現在很多高中學生,不僅讓家長頭疼,老師很多時候也束手無策。怎樣教育好孩子,很多為人師為人父母者都四處求經,到頭來面對孩子還是一籌莫展。
一 孩子的掙扎
大家都能理解,高中階段的孩子,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的建立時期。面對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他們的判斷力是不完善的,所以,常常犯錯,甚至是鉆牛角尖,甚至是誤入歧途。家長的恨鐵不成鋼,老師的諄諄教誨,同學面前的顏面盡失,都可能造成孩子進一步走入痛苦的深淵。在他們看來,他們有自己的理由,有他們的迫不得已,更有他們認為的堅持。所以,他們聽不進所有教導他們的人的忠言,一切讓他們聽來都是那么的逆耳。進而,他們開始叛逆——實際上叛逆的另一個解釋是:掙扎。
二 叛逆的正常
據國外心理人文學家的研究統計:人的一生,童年是無憂無慮的,然后隨著成長、讀書、競爭和社會的滲透,人開始變得好奇、迷茫、探求、碰壁,接下來就是痛苦的總爆發在青年階段,然后在一個掙扎奮斗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人生的方向,再經歷痛苦的成敗得失,直到步入五六十歲,人才又漸入佳境,看清人生,到了耄耋之年才會得到釋放,可以頤養天年。所以,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注定是掙扎的。
很多人認為,叛逆是青少年標榜個性的一個表現。反思一下我們自己的成長史,曾經年少氣盛的我們,也曾有不少人是父母師長眼里的叛逆者。但是,那是因為我們的內心世界不能被理解,人們不能停下腳步來認真傾聽我們的心聲,我們的長輩都太忙了,或說太“盲”了。不被理解,所以自我放逐。其實,自我放逐的過程是痛苦的,是一種對人生無奈的掙扎。
三 長輩的理解——“君欲取之,必先予之”
掙扎了整個青春期的我們,現在為人師為人父母,至少,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呼喚我們要比我們的父輩做得更好些,放下手中的事,停下腳步,摒除雜念,認真傾聽我們的孩子,我們學生的心聲,聽聽他們做對或做錯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的表述。我們的世界和未來需要孩子的心智健全發展,“君欲取之,必先予之”,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四 生活案例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個男生,一直以來英語基礎都比較薄弱,但其他學科都還可以。我向別的老師、同學詢問他的情況,都反映他比較認真,就是有些不合群。有一天,我正放著英語試卷的聽力材料,他突然站了起來,生氣地把手中的筆和試卷一摔,疾步奪門而去,還狠狠地摔了一下門。我愣了一下,趕緊追了出去,他已經走出一段距離。我站在他身后對他說:“有什么事別沖動,要出去的話你走走再回來。”他可能沒想到我會說這樣的話,一下就僵在那里了。幾秒后,他又往前走,不過,可以看出來,步履沒那么堅定和沖動了,好像在思考。我看沒事就回到教室讓其他同學繼續做試卷。還沒坐穩,就聽見敲門聲,打開門,全班同學都笑了。他站在門口,以我從未見過的彬彬有禮的樣子很紳士地說:“老師,剛才真對不起!我生自己的氣,因為覺得自己好笨,很多單詞不知道。可我不該遷怒于課堂,并且影響了您和大家。對不起!”我和同學們都笑了,這是發自內心的笑。
五 案例分析
現在的高中生,來自學習和家庭以及自己和同齡人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他們比我們這代人在物質條件上更優越和得到長輩的關心更多,但是同時,他們也背負著比我們沉重得多的壓力。作為教育者,應該給他們一個發泄的渠道,要懂得適當的包容,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理清是非對錯,分清輕重緩急。盡管當時他們不見得會立即把我們當知心朋友。但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會向我們打開心扉。現在的孩子,一代比一代精通人情世故,即思想上早熟。他們覺得自己看多了,習慣了,但內心又想掙脫世俗的桎梏,結果碰得頭破血流,然后就迷茫或不滿。其實,這不正是他們人生掙扎的表現嗎?掙扎證明他們在思考、在與某些東西抗爭,就有可能前進。所以,我們應該包容、理解他們。
六 理解萬歲
無論如何,家長和老師一定要擺正自己是孩子同齡朋友的身份,不論聽他們說到什么或看到他們做了什么讓我們驚訝的事,首先發出的,都不可以是責備的語氣。他們對世界的接觸是試探性的,稍有驚嚇或否定,可能一輩子都不再和我們交流真心了。
要得到孩子的信任,我們要給予的,還不僅僅是愿意理解的心情和時間。有時,孩子會告訴你他戀愛了,失戀了,打架了,酗酒了,網上玩通宵了,甚至是他的某個同學出了什么問題家長老師還不知道,我們這時不能以長者的身份教育他們。我們要真誠地幫助他們走出迷茫,甚至教他們去幫助那些他們關注的問題同學或朋友,而不是背后去通知那些孩子的老師家長,除非是特殊情況,在征得說者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否則就將永久性地失去信任。只有這樣,才算是做到了對他們而言,“予”的最高境界,才有可能幫助正在人生的青春期掙扎的孩子減少一些痛苦迷茫,早日撥得云開見日出。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