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本人在學校的倡導下拜讀了張海晨和李炳亭兩位專家編著的《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一書,感悟頗多,但其中更多的是引發了本人對自己六年來從事普通高中教育的反思。
正如本書在第一章《教案之殤》中提到的中美“預言”的例子,中國的“刻苦的好學生”居然沒有美國的“懶散的不好的學生”成就高。這則例子真切表明,教育方法和方式的不同,最終的教育效果也就不同。從事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也恰恰是所謂的“懶散的不好的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數不熱愛學習,但他們的智力并不低下,對生活一樣充滿熱情。如何能讓他們未來在某個方面有所成就,或有所作為呢?這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方式上有所改變、有所突破。
通過閱讀本書,我想教師可以先從備課、導學案設計等方面進行改變。
一 備課
本書在第八專題中集中闡述了“集智備課”。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這一概念,很新鮮也很受觸動。對教師而言,如何能把基礎知識簡單化、趣味化,其實比把知識講深化,要更難、更費勁。這就更需要集體的智慧。而且在備課中需要更注意學情的分析。學生對于小學、初中的知識的掌握原本就不是很好,而且掌握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讓他們掌握高中知識,并能讓他們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備課時更加細致,也更需要集體的智慧。
在“集智備課”這一專題中,書上還著重闡述了二次備課的重要性。這也提醒了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后,要注重反思,是否真的做到了把基礎知識簡單化、趣味化了。如果做到了,學生才能掌握教師所講的內容,通過二次備課,教師可以找到不足,也可以找到可取之處,并為下次課做準備,以便于能讓學生愿意聽,并能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 導學案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運用傳統的教案。但傳統的教案已不能適應現在的學生和教學,學生本身對學習的興趣就不高,如果利用傳統的教案教學就會讓學生覺得更加的枯燥、無味。
本書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被形象地比喻為高效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指南針”、“方向盤”、“導航儀”的導學案。導學案雖然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但書中已經做了明確的闡述。導學案是集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與“練案”(分層次的訓練)和綜合性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其中的“練案”和綜合性評價,對于普通高中的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過程是極為重要的。
1.“練案”
有些學生本身的知識基礎不是很牢固,所以對課堂中教師所講的內容并不能完全理解,這就需要通過訓練幫助并強化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同時,學生之間的能力和知識掌握上的層次又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練習題上不能單一地一概用之,需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練習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才能提高學習興趣,使他們愿意并主動地去學習。
2.綜合性的評價
考試成績或高考成績的確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評價,但不能用單一的考試成績來衡量普通高中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有利于幫助學生增強信心和學習興趣。
三 課堂教學
書中提倡對于導學案在課堂中的使用,需要注重群學、展示、整理學案、反饋達標。這與我校近來推行的小組教學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種教學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課堂上教師應多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以便他們能更多地參與到學習中去,這樣他們在課堂中才能有所作為,才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