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很多學校一直都在推行“以學案為載體,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打造高效課堂”這一教研主題。那么,什么是高效課堂呢?嚴格來說,高效課堂就是學以致用,就是知識與能力并重,強調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強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多元發(fā)展、終身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課堂教學的結果來看,就是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成績好不好;從課堂內(nèi)部和過程來看,就是學生是否學得好、學得牢、學會用。學生不但學會了他應該學的,同時他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等得到了訓練和提高,而且在學習中體驗到獲得知識的愉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校教師探索總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現(xiàn)就以歷史學科為例,談談如何利用學案和小組合作學習,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
一 導學案的編制和使用
編制導學案時,教師要把學生置于中心地位,學案板塊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開展高效學習。
1.課前準備
在編寫歷史導學案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要在充分研讀課程標準、教材,了解學情以及集體研討的基礎上,編寫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學案。這樣有利于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就能對教學內(nèi)容有個宏觀的把握,便于學生能夠在上課的時候跟上教師的講課思路,更進一步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提高學習效率。
2.學案基本板塊設置
通常情況下,歷史導學案主要包括以下板塊: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鞏固練習、學生反饋、教師反思。
3.導學案的使用
導學案要提前下發(fā),讓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以及重難點,同時要讓學生提前完成“自主學習”板塊,這一板塊的設計要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思路,可以設計成填空的形式;“合作探究”和“鞏固練習”板塊在課上完成,探究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能體現(xiàn)重難點;而鞏固練習的設置要有一定的層次性,這兩個板塊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便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案的后面必須有一定的“留白”,專門為學生設置一個學案使用情況的反饋板塊。課后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總結反思,以便于下節(jié)課的時候改進。
二 合作探究與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探究,是指學習者在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或開展某一學習活動時,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共同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案教學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分為討論、質疑、交流等活動。而其中以學習討論為主要形式。小組討論主要圍繞“合作探究”板塊中設計的問題展開,通過小組間的合作研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課堂的實效性。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每個小組安排一個成員把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在全班范圍內(nèi)進行展示。通過展示,一方面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或歷史現(xiàn)象、歷史觀點進行復述,可以把書本的、其他同學的以及老師的知識轉換成自己的知識,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暴露學生在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從而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解決,最終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三 合作學習要注意的問題
1.小組分配要合理
在組合小組成員時,要讓學習基礎好的與基礎差的搭配;思維相對比較活躍、反應較快的與思維反應相對較慢的搭配;愛發(fā)言的同學與不愛發(fā)言的組合在一起。只有分組合理、科學,讓同學間的氣質差異形成互補,才能讓小組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從而保證每個小組成員都能真正融入到小組中,使小組內(nèi)學習活動的開展確實有意義、有效果。
2.教師要控制好學生的討論進程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一定要控制好學生討論的進程。不能“一放不收”或“一放即收”;也不能只讓學生討論,而不讓學生發(fā)表討論結果,學生發(fā)言后,教師沒有任何點評;更不能表面上組織學生討論,而實質上仍是教師自己不斷地講。
總之,歷史導學案與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相結合,在提高歷史課堂實效性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凡事都是有弊有利,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地總結和反思,才能興利除弊,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兩者結合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項家慶主編.高效課堂的理念與實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2]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