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作文教學中,作文評改方式陳舊,不但耗費了教師大量精力,也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進行作文評改,將原本屬于學生的權利歸還給學生,既解放了教師,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與鑒賞能力。本文將對作文批改方法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合作進行作文評改。
【關鍵詞】作文評改 互評 互改 主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02-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作文評改教師中心觀的傳統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應建立以學生為主的評改模式,使學生既能駕馭各種文體的寫作,又能掌握各類文體的評改方法,從自主參與中得到鍛煉,從自主評改中得到提高。
一 作文評改現狀
作文教學一直是令語文教師傷透腦筋的難題。傳統的做法是老師對學生的作文從字、詞、句到立意、構思、選材等諸多方面逐一精批細改,然后寫出評語,再給出等級或打出分數。學生拿到被教師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后,一般看看分數后,就將作文本丟在一旁。至于老師為什么要這樣批改,自己在這次作文評改中有哪些收獲,就不再深入研究了。
精批細改的方法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傳統的精批細改的作文評價形式,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完全放在被動的位置上。久而久之,教師越改越累,越改越煩,而學生卻養成依賴、懶惰的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因此,新課程強調語文教師應把作文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二 把作文評價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方法
1.師評自改
第一,批改應及時。對于成批交上來的作文,老師批改務必及時,盡可能早地讓學生對此次作文的印象還清晰時見到批語。學生完成一篇作文或多或少都會獲得一種成就感,他們很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指點,這種寫作后的熱情需要老師及時的評講來點燃,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興趣。如果教師無限延長批改時間,就會降低學生的熱情和寫作興趣,甚至引起厭煩心理,所以及時批改、及時評講是保持學生寫作熱情的一條有利途徑。
第二,批改要靈活。為了達到好的效果,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就需改革批語寫法,切忌千人一面,流于形式,而應把評語看作是與學生心靈的交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老師有認同感,激發他們的自主能動性。
2.學生自評自改
放手讓學生自評自改,引導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去再現個人獨特的思想。所以,教師應思考如何引導指點學生,使他們養成自改習慣,顯得非常重要。當然自改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因此自改前,教師一定要明確要求,教給學生修改的方法:確立自改的依據,以結構、內容和語言修改為重點,掌握自改方法。
3.分組互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于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共同評改一篇作文。一篇作文經過幾個同學輪流評改后,可以把不通的地方改通了,也可以寫一寫自己對某句話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評改理由。然后讓小組推薦出寫得好的、評得好的內容在全班交流。
自改作文實際是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要認識到這樣做既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是讓學生終身受用的。
4.師生互動共同修改
自批自改的訓練開始要在課上進行,教師要參與批改的過程,巡回指導、聽意見、釋疑難。交給學生批改的文章,教師要預先了然于胸。隨著訓練的進行,教師才可慢慢放開,讓學生在課上或課下獨自批改。但學生自改和互改結束后,教師應再回頭評改。把作文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絕不是讓學生自由放任隨心所欲地批改,也不是否定教師在作文評價方面的主導作用。因此,我認為評價中不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應注重師生間的合作交流。
教師要重視學生互批自改后的評價。若批得不準確或改得不到位,教師則予以糾正,對于共性問題,及時進行重點講評,講評時要分析其原因,指出應該克服和避免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三 總結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作文學生互評自改法,可以貼近學生實際,使他們敢于動筆,善于表達,勤于修改,樂于交流。在參與作文批改的過程中悟得方法,習得真知,獲得樂趣,提高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余應源主編.語文教育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