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的教學任務中,應教給學生閱讀技巧。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方法。
【關鍵詞】學生 閱讀能力 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03-01
一 注重閱讀導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關鍵是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指導時,要精心設計導入,從閱讀課文的內容入手,可設置一些與本文相關的背景知識或作者觀點的相關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理解課文內容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如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河中石獸》時,很多學生看到文言文,無形中產生了畏懼之心。我是這樣激發學生的熱情的:同學們,你們知道“老頭子”是什么意思呢?同學們哈哈大笑。你們知道清朝有個人叫紀曉嵐,他非常聰明,他在做總纂修訂《四庫全書》時,有一次,適值盛夏,他便盤著發辮,赤著胳膊,危坐觀書。正巧,乾隆皇帝踱入館內,紀曉嵐來不及穿衣,便鉆入書桌下,不料,乾隆皇帝已經看到了,他一聲不響地踱到了紀曉嵐的桌邊,靜悄悄地坐著。紀曉嵐伏在桌下,許久,汗流浹背,非常難受,便伸出頭問眾人:“老頭子,走了嗎?”乾隆皇帝便向著他說:“紀曉嵐,不得無禮。”此時,紀曉嵐只好出來,穿好衣服,俯伏請罪。乾隆皇帝說:“別的罪可以原諒,你為何叫我‘老頭子’?說得有道理可饒你一死。”誰知紀曉嵐不慌不忙,從容地說:“‘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皇帝的統稱,并非臣臆造,容我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字,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更是天子,因此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便流傳開了。”大家知道紀曉嵐這么聰明,那他寫的文章一定充滿智慧,請大家認真閱讀《河中石獸》便知分曉。于是,學生的閱讀熱情被激發了。
二 加強閱讀指導,強化閱讀方法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前提,沒有一定的閱讀技巧,就無法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無法把握一些文章的細節和整體意義。如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細致觀察事物,抓住景物特征,感受濟南冬天的美。注意作者是以三幅畫來描寫景色的:第一幅畫描繪了陽光下濟南的全景,第二幅畫是描繪了秀美的雪景,第三幅畫是描繪了澄清而溫暖的河水。在閱讀時畫出運用得當的一些詞,如“奇跡”、“怪事”、“寶地”、“曬”、“睡”、“醒”以及“嬰兒”、“小搖籃”等,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去把文章的框架通過閱讀畫出來。
例如,閱讀《濟南的冬天》一文時可以列出框架,便于理解文章的內容。
同北平比——無風聲
濟南的冬天 同倫敦比——響晴 寶地
同熱帶比——溫晴
陽光下的老城——山繞城——搖籃
小雪后的山 山上——白花
山坡——花衣 秀氣
冬天的濟南 山腰——粉色
雪后的城外 山坡——小村莊
房頂——雪
冬天的河水 水面——熱氣
水中——真綠 藍水晶
水里——柳影
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一目了然,閱讀起來事半功倍,仿佛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孕育著生機勃勃的春意躍然眼前。
三 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也是聯系寫作的紐帶,在閱讀的基礎上練習寫作,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使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1.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鼓勵學生寫作
學生廣泛閱讀一些優秀作品,擴大閱讀面,在閱讀過程中一邊讀一邊在重要的詞句上作記號,隨時做讀書筆記,分門別類地摘錄下來。每讀完一本書,指導學生進行內容概括,也可以進行內容的擴寫、縮寫、改寫、續寫,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定期開展閱讀座談會,交流閱讀心得。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可以活學活用,從而帶動學生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達到精于讀書,然后巧于寫作的效果。
2.注重語言的積累,為寫作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指出:“7~9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中也要求學生把積累的語言材料運用到寫作之中。因此,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閱讀在寫作中的作用,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當然學生只有經過較長時間的積累,在閱讀足夠多的作品的基礎上,才能培養出良好的語感,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總之,通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和豐富學生的文化涵養和提升學生的自我修養。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