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小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現狀出發,從創設情境、尊重個體差異及完善口語評價體系等三個方面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生 英語口語能力 培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14-01
英語是當今世界運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學英語教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整個社會的信息化和多元化發展讓大家充分認識到了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使學生具備口語表達能力,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口語表達是一種相對復雜的思維活動,正確流暢的表達取決于學生思維的靈活程度,如果教師忽視思維能力的重要性,輕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對語言知識的處理只是知識機械性的操練和講解,將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不利于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最終會使他們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我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改變學生的英語“聾啞”狀況進行了探索,并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 創設英語學習氛圍,讓口語表達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
小學英語口語教學處于尷尬境地,由于小學生們初識英語,加之在孩子們內心存在著害怕、羞澀等因素的干擾,使得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著很多困難,怎樣讓學生敢說、會說、善說,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第一,環境的布置要體現出異域特色。教師可通過環境的裝飾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氛圍。如班級墻面可以布置一些英語名言警句,板報中可以附有英語文字或異域風情的圖片及民俗圖片,也可以是學生的英語作品展示等。這些精心的布置、濃烈的氛圍都能讓小學生們在英語環境中萌發出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愿望。
第二,創設情境,營造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興趣是學好一切知識的動力,理想狀態的學習氛圍可以使小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英語的熏陶。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濃厚的英語口語氛圍,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英語的魅力,從而產生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愿望。如,我在教學《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時,先做了些示范性的情境對話,然后PPT出示四季圖片及相應季節的一些活動等,讓學生針對自己喜愛的季節及喜歡的緣由進行討論,他們在教師所營造的氛圍中積極討論、暢所欲言,在學生樂于接受的氛圍中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能力。
第三,用英語進行課堂教學,讓口語貫穿課堂始終。為了營造英語口語表達的氛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多對學生進行語言熏陶。
二 尊重個體差異,循循善誘
實踐證明,兒童的外語口語練習如果遵循良性循環的基本軌跡,兒童就會愿意嘗試,進而會越熟練,也越容易產生成就感。其實,許多時候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及被認同感。在實際的英語課堂中,我發現一部分同學不習慣說英語,也有的不愛開口。這些學生,有的因為擔心出錯而產生緊張心理以致不樂于開口,有的是因為詞匯量不足而不敢用英語來表達,還有的是因為教師的忽視而放棄自己,他們都沒有機會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怎樣對待這些寧愿當觀眾的孩子們呢?在日常教學中,我尊重這些孩子與其他同學的差異,采取的策略是一方面多鼓勵、訓練他們,另一方面注重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認可的快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多地運用Pair work或Group work的教學方式。這樣的兩人或幾人一組的對話訓練模式在客觀上縮小了口語活動范圍,減輕了孩子們的心理負擔,使得他們可以大膽地用英語口語進行表達。教師盡量選擇他們喜歡看到或聽到的內容,采用看圖說話、角色表演、做游戲等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引導。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選擇相應的任務讓他們完成,讓孩子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其信心自然而然就樹立起來了。
三 完善口語評價體系,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評價是英語整體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師評、自評、互評三種。口語評價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此外,教師要針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不同層次,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對話,避免小學英語口語評價的單調枯燥,評價的內容也要多樣化,難易程度也要有所區別,這樣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
總之,真正的口語應用能力是在實際的口語交際的活動過程中形成并發展的,只有培養孩子主動交際的意識,才能使他們改變被動應答的局面。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英語教師要持之以恒,給學生創造相對寬松愉悅的濃郁氛圍,多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并加以適當的點撥、引導,才能達到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馮學菁.論培養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有效策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8(2)
[2]周蓉蓉.小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現狀調查及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