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思維是自主學習的意識形態,地理課程新標準要求學生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的能力。解題中自主思維是審題的關鍵,也是提高得分的一項重要的保證。大量的訓練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但是沒有總結與反思,雖歷經百戰,卻可能會屢戰屢敗。筆者經過多年經驗反思,總結了若干解題技巧,切實提高了試卷的得分能力。
【關鍵詞】自主思維 解題能力 地理技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17-03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近幾年的高考中,地理考向符合新課程理念,對能力的要求提高,考試越來越“活”,要求讓學生時刻注意緊密聯系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件,體驗生活中的各種自然、人文現象,提出疑問,用地理思維解釋并解決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地理修養。
如當你看到絢爛多姿的朝霞、晚霞時,是否會想方設法知道它的形成原因?當聽到有關地震的報道時,是否會用地理思維分析一些問題?
自主思維能力是自主學習的意識體,讓學生會學會用,才會有真實的成效。那么高考中,既要讓學生有自主思維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強,又要能獲得比較滿意的分數的思考比較多,從一份試卷,卷面的答題能力中自主能力、自主思維體現有以下方面:
一 找準關鍵詞,自主獲得信息
地理試題中,關鍵詞往往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也是自主思維開始的關鍵方面,當然不是每個同學一開始就能找準關鍵詞語,常常有些學生問:“哪些是關鍵詞啊?在我眼里,好像都是關鍵詞。”這需要一些經驗的積累,需要經常反思,才能具備這樣的能力,那么找準關鍵詞語有哪些妙用呢?
1.讓正確答案立刻浮出水面
一些題目,關鍵詞語一旦找準,就會發現題目答案已經非常明顯地浮現出來了。
例1,(南京金陵中學高三模擬卷)江蘇省是全國最缺電的省份之一,同時又是風能大省和科技大省,潛在風力發電量2200萬千瓦,占中國風能資源近1/10,發展風電等新能源的條件優越。據此回答下題。(雙選題)
從生態角度分析,發展風電( )。
A.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B.可以獲得較大的投資回報
C.能夠減輕大氣污染 D.能夠實現能源的多樣化
經常反思練習,找關鍵詞語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在這道題中,讀題過程中,就可以圈劃出“生態角度”,那么迅速瀏覽答案后,就發現只有A、C兩個答案是從生態角度談的,所以很容易就得出了正確的答案。既省去了不少的時間,也為后面檢查提供了依據和時間。
2.可以刪除明顯錯誤的答案
刪除明顯錯誤的答案會縮小選擇題的選擇空間,使選擇題的正確率大大提高,并在后面的檢查中也省略了考慮的時間。
例2,艾丁湖的存在對吐魯番盆地綠洲維持有重要作用,讀圖,完成下題。
艾丁湖1萬多年來變遷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湖區匯水面積減少 B.氣候變干
C.圍湖造田 D.綠洲萎縮
找準關鍵詞“自然原因”,刪除明顯錯誤的答案C,是人為原因。
3.置換出有用信息
例3,當地球運行至遠日點時( )。
A.自轉和公轉的速度均變慢;
B.北半球正是極晝的時間;
C.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以南,并向南移動;
D.此時南半球是冬季。
讀題時直接置換出明確信息,“7月初”并寫于試卷中,對于題目判斷,問題就變得更簡單了。諸如此類的題目還有明顯的特征語句,如“此季節”“此時”“以上述小題條件”等。將這些詞語置換出明顯的條件,寫于關鍵詞旁,使答題的錯誤率降低。
4.弄清楚題目問題
“季節和節氣”“坐標和經緯度”“有利和不利”等,許多同學在讀題時就沒注意到,從而答題方向把握錯了,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圈劃出這些容易忽視的關鍵詞,讓自己的理解更為精確,從而減少失誤。
5.縮小和限制答題的思維空間
例4,讀美國東北部早期城市分布略圖(圖1),完成以下兩題。
影響圖1中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運 B.礦產 C.河流 D.氣候
圖1中城市所在地形區的成因是( )。
A.風力沉積 B.流水沉積
C.流水侵蝕 D.冰川侵蝕
如果僅從圖名中“美國東北部”,許多同學會選擇B,美國東北部是美國重工業區,也是美國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但是此題中答題思維局限在“圖中”,所以圈劃出這個關鍵詞語,就只要從圖中尋找正確的答案就行了,答案:第1題選C,第2題選B。
6.警示作用
題目中常出現一些排序的方式如“由低到高”“由小到大”“從早到晚”等詞語出現,還有一些題目判斷正確或錯誤的信息,其中會出現“正確的是”“不正確的是”“不符合題意的是”等,許多同學會忽視,把這些詞圈畫出來,以起到警示作用。
二 挖掘隱藏信息
在地球運動,時間換算中,常常用到的隱含條件有:晝半球中間的經線地方時是12∶00,夜半球中間經線的地方時是0∶00;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地方時12∶00;赤道上與晨昏線相交的點地方時分別是6∶00和18∶00等。
當然,除地球運動外,還有許多題型中隱藏有信息,它可能就是打開思路的關鍵一步,挖掘題目隱藏的信息,可讓思維“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5,在華北某城市的市郊建一水泥廠,該廠應建立在城市的( )。
A.西南郊 B.東北郊 C.西北郊 D.東南郊
這個關鍵詞的圈畫,學生自主思維能力體現在能快速反映出大氣污染嚴重,考慮風向,華北的風向是什么呢,挖掘出這個隱含信息,并畫于試卷中,題目答案就明顯浮現出來,而且準確無誤。畫圖如圖2。
三 添加輔助信息
在讀圖的過程中將這些輔助信息都添加上去,題目的條件看得就更明顯了。
例6,關于兩圖中河流補給關系的說法(見圖3),正確的是( )。
A.甲河補給A湖 B.A湖補給甲河
C.甲河、乙河流速相同 D.無法確定
答案:B。
四 描圖的作用
例7,讀“某地等高線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若計劃在該區修建一座壩頂海拔為250米的水庫大壩,請在圖中用“=”畫出最佳壩址的位置。
題目中可能還會出現對于庫區范圍內生態、移民等問題時,描圖的作用就更明顯了。
類似線路的題目,我們在解題時其實可以用不同色調的筆跟著描一描,不僅可以發現一些問題,還可以起到一個醒目的作用。
五 圖例的警示
許多題目的圖中都有圖例,圖例的出現一定是幫助題目更好地表達題意,在解題中,它的作用有時是非常重要和明顯的,但是在解題過程中,許多同學卻忽視了圖例,從而找不到答題的方向,進而失分。所以圖例不能忽視,在讀題的過程中甚至可以圈畫出圖例,以提醒自己。或在遇到無法思考的時候,或者答題完成時返回檢查時,圖例都是你可以用到的部分。有時候如果圖例給了相應的要素,但是你沒有用到,說明在答題中肯定存在遺漏部分或者是整個答題方向都把握錯了。所以,圖例的警示作用要時刻注意。
例8,讀世界某區域圖(見圖5),回答下題。
該國吸引中國投資有色冶金工業的有利條件是( )。
A.資源豐富 B.市場廣闊
C.能源豐富 D.勞動力廉價
解析:此題中,圖例中有明顯的石油、鉛鋅礦、銅礦等,所以可以借助此圖例來驗證題目的答案選項。
答案:AC。
綜合題的解題中,諸如此類的工業區位條件闡述中,這樣的圖例也是答題的得分點之一。
六 思維定勢法
思維定勢和自主思維本身就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自主思維就是要沖破思維定勢,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但是在地理學科中,卻可以妙用思維定勢,達到自主思維的目的。地理學科中的簡答題、綜合題,常常有些規范的答題思路,如果見到此類型的題目,思維定勢會讓我們規范答題,進而得分。
如區位分析: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
氣候特征:氣溫特征和降水特征。
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和分布、地勢起伏狀況。
水文水系特征的區別。
評價類、影響類題目: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
原因類題目: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比較類的題目:兩頭都要說明。
例9,(南京金陵中學)高三模擬試卷中27題第(4)小題:為使我國稀土產業可持續發展,應采取哪些措施?
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我們應該要想到社會、經濟、生態,以及關鍵因素——技術。答案如下:
社會:加強管理,限量生產和限制出口。
經濟:合理利用,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生態:清潔生產,減少污染;土地復墾,恢復生態。
技術: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開采和分離技術。
一份答卷,考查的不僅僅是學科的專業知識點,還是鍛煉思維、提高能力的一個過程。很多同學在高中三年中都做過大量的試卷,有的同學逐步提高,最終答出的高考卷和提供的標準答案都差不多,而有的同學卻是一錯再錯,時間也白白浪費了。為什么有的題目明明講過,但還是會錯總共就那么多知識點,三年時間也沒辦法去熟悉呢?其實最關鍵的是缺少反思總結,反思總結是自主思維的前奏,如果經常去對一份試卷進行反思總結,考點是哪些,怎么出題的,又是怎么去打開思路的,幾套試卷下來,你會發現越來大多數的思路是相通的,那自然就一通百通,茅塞頓開了。自主思維的過程就是你反思總結的經驗、閱歷,而實現了自主思維,自主學習也就能真正得以實現,教育改革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更多體現的也正是自主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廣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四論[J].教育探索,2004(3)
[2]胡偉.新課程體系下“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4(3)
[3]朱凱.加入WTO后我國教育發展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4(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