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緊扣高考新課標要求的同時,我們不斷呼吁要給學生減負,要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輕松地掌握課本知識,要讓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飛向大學校園。那么,在教學中就應該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每天所面臨的功課多且繁重,怎樣引導學生建立地理知識結構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注意知識的分門別類、小模塊化
地理知識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對于高一的學生而言,由于受初中觀念的影響,會給學習地理知識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在剛開始學習時,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改變學習地理知識的態度,加深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在后續的教學中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小模塊知識。比如在講“地球運動”時,就可以以地球運動作為模塊。引導學生先認識地球運動的分自轉與公轉,然后引出自轉與公轉的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進而再引出自轉與公轉的軌道平面分別是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它們的夾角為黃赤交角。拓展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引起五帶范圍,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速度、范圍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最后又拓展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樣就構建了地球運動的小模塊化知識,為后續的復習提供了幫助。
二 去繁求精
對于高中文科的學生而言,高考課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除了必修和選修而外,還要求掌握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知識。因此,面對如此多的知識怎樣把繁而多的知識精益求精,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在學習“德國魯爾區的傳統工業”時,本課中有許多的文字介紹。在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一條知識線索,它首先分析了德國魯爾區的區位優勢:煤炭資源豐富、水資源充沛、交通便利、離法國洛林鐵礦區近。緊接著分析了德國魯爾區工業衰落的原因包括生產結構單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鋼鐵過剩,最后分析了綜合整治的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調整產業布局、優化和美化環境。因此,從課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一條線索,而且德國魯爾區可以作為一個標準案例。在以后的試題中如果遇到分析傳統工業(鋼鐵工業)的區位因素、面臨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時,學生可以德國魯爾區為標準有選擇性地解答。這樣在繁重的知識學習中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
每門課程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但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些知識內容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講解這些知識時可以引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分析。這樣可以使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使教學顯得更加直觀化。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時就會得心應手。如關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概念,在闡述海洋與陸地溫度差異形成原因時,可以先舉出物理學科中關于“比熱容”的知識。對于海洋與陸地而言,海洋是液體(水),它的比熱容比陸地(固體)大。所以海洋具有吸熱慢放熱也慢,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的特點。因此對于白天而言,讓陸地與海洋同時增溫,將會出現陸地氣溫高于海洋。而夜晚由于陸地放熱速度快于海洋,將會出現陸地氣溫低于海洋。這樣海洋與陸地之間就會存在一個溫度差異,這就是所謂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教學時引入了物理學科中關于比熱容的知識,所以學生在掌握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就更易懂,而且還加深了對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這一概念的掌握深度。
四 用生活實例點綴知識,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
很多人認為課本知識是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的,其實這個想法很片面。課本知識雖然是靜止的,但它所含的內容卻是豐富多彩的。而且很多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知識多源于生活實踐,是對生活實踐的詮釋。因此在學習這些知識時,我們可以用生活實例去點綴知識,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從而更好地完成地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如在講“亞洲東部季風環流”時,對于高一的學生而言他們很多人還區分不出偏北風和偏南風在氣候上有何特點。關于冬、夏季風的特點他們把握不準,也許課堂上記住了但是一做題目時又容易出錯。所以對于偏北風(東北風、西北風)的特點是寒冷干燥。教師在講解這一知識時,可以引用俗語“北風飄,冬來到”從而得出吹偏北風時是冬季,氣候是寒冷干燥的。再如必修一關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中三類巖石的特點,如果只是單一地用文字和圖片去描述它,學生會很容易遺忘。所以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可以從自然界中找三塊這樣的石頭,讓學生親自觀察它的質地、氣孔多少及其紋理結構,最后再由學生討論分析得出三類巖石的特點。這樣從生活中選取實例,就能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讓學生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
所以,對于一個教師而言,教書育人是我們的本職工作。那么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怎樣花費最少的時間讓學生又能取得預想的教學效果,達到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涯中,只有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體系,才能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條理清晰化,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快樂。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