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后周統領禁軍大將趙匡胤,在東京東北的陳橋驛發生兵變,建立宋朝。為了改變唐朝后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宋在加強集權的同時,社會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一 農業生產的發展
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的耕地被開墾出來,鐵制工具的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從而使糧食的產量逐年增加;北宋時,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南北農作物品種更多地得到交流,農產品的商品化加強。北方的粟、麥等在江南大量種植,江北廣種水稻。棉花的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流域。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南宋時,流傳“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史書記載:“今之沃壤,莫如吳、越、閩、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這表明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
二 手工業的發展
宋代的手工業比前幾代有了長足的發展,冶礦業在北宋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開采量很大,“汴京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煤還廣泛用于冶鐵煉鋼,多數的冶鐵爐使用石炭作燃料,使鐵的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對農具改進有很大的作用:宋絲織業有新的發展。宋仁宗時,梓州已有幾千家機戶,從事絲織業生產。絲織品產地以兩浙和四川為兩大中心。絲織品花色品種繁多。現在所知道的主要織物組織(平紋、斜紋和緞紋)到宋代已全部出現。棉紡織業在南宋時擴展到江南廣大地區。隨著植棉區的擴大,棉織品在全部紡織品中的比重上升。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成為主要衣被原料。北宋制瓷業水平大大超過前代。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是當時著名的五大名窯。各地瓷窯形成自己的特色。定窯在河北曲陽,以燒制白瓷為主,胎質薄而堅硬,瓷釉潔白瑩潤。汝窯在河南寶豐,胎質細潔,釉色多呈天青,青中帶藍,晶瑩發亮,為宋瓷的精品。哥窯相傳在浙江龍泉,出產青瓷,以冰裂紋瓷器著名。官窯在河南開封,專為宮廷燒造瓷器,釉色以粉青為主,淡白次之。鈞窯在河南禹州,產品稱為鈞紅或鈞紫。南宋時,景德鎮成為全國著名的制瓷中心;北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江南和東南沿海是造船業最發達的地區。由于造船業的發達,宋朝海運量也相當可觀。南宋的明州、泉州、廣州是造船業中心,制造的大型遠洋海船,可載糧幾萬石。
三 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市與坊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還有娛樂貿易場所“瓦子”。城市中行會組織進一步發展,行會保護和壟斷本行業的商業利益。東京是最大的商業都會。宋代,由于工商業的高度繁榮,促使國家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對此,有學者把宋代紙幣的產生稱為“金融革命”。由于宋代統治者不抑制土地兼并,以及糧食產量的提高,使大量的農民工輸入城市,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隨著商業的繁榮,商稅收入成為宋政府的重要財源。南宋的商業城市以臨安最為繁榮,人口達到百萬。市內建有貨棧,專門用來寄存貨物。還有酒樓、茶館。
四 對外經濟交流
由于北宋時,指南針已應用于航海,以及造船業的發達,所以宋朝的海外貿易空前繁榮。北宋政府在廣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事務和貿易,征收商稅。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海外。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同南宋通商的國家有五十多個,其中以阿拉伯商人最多。南宋政府采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大的港口設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總之,宋代經濟從各個方面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為明清時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