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美國教育評論家埃里斯也說:“合作學習如果不是當代最偉大的教學改革的話,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所以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引入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小組合作學習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鍛煉競爭與合作能力,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現在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的教學,必然會有小組合作學習身影的出現,但是細心觀察,認真思考,這些小組的合作學習,他們的討論常常是流于形式,老師一聲令下“學習小組討論交流一下”,課堂內三五成群,你一嘴我一舌,煞是熱鬧。但收效到底如何,我們都心知肚明。
如何避免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使合作學習落到實處,這是新課改后每一位教師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就此談談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想法:
一 明確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時,教師首先應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精心設計好每一課需要討論的問題,如在上《老王》一課時可圍繞解讀文章最后一句話:“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來設計;而散文《我的四季》可設計出:“在這四季當中,你對哪個季節感悟最深刻?”問題呈現之后,教師還應提出討論活動的要求,如:時間要求、呈現方式。在小組深入開展合作與交流時,教師又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在指導學生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和應用時,教師更多的應是一個指導者。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總結發言,給予恰當的肯定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比如肯定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及角度,幫助學生總結和概括發現的結論,提供應用知識的情境。
二 組內的合理分工
合作學習的小組組成主要有:組長、記錄員、資料員、 發言人等。
小組分工可采取自薦與民主推選相結合的形式。即由教師擬訂職務角色,由教師先內定出初步的人選,然后在教師的輿論導引下,經過學生自薦和組內民主推選產生人選的方式,這種產生方式既可提高學生們的熱情,調動小組組員的積極性,又可以避免由于老師的武斷而產生的學生排斥心理,還能讓學生自覺的接受部分民主推選的結果。
在選舉成員時的建議如下:小組長應選組織能力強、學習態度好、樂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創新意識的學生擔任。他的主要任務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全體人員一起合作學習,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開展討論,完成小組學習任務。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包括組織討論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合作學習的結論。因此,記錄員應選擇學習態度好,對工作認真負責,同時筆頭快的學生擔任。匯報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向全班或老師進行匯報,所以應選擇學習成績好、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資料員應選非住校生且家有電腦、家庭背景較好的同學擔任。這樣組內各成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泛泛而談,又避免了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的“搭車”現象。當然,過一段時間后,學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還可以互換角色。
三 建立基本規則
1.人人參與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最容易出現個別學生偷懶、開小差,總是游離在合作學習的小組之外,課堂上他們無所事事,卻在分享著其他小組成員的勞動成果。要幫助和鼓勵學困生,要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培養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2.學會傾聽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學會傾聽。“傾聽”即是細心聽、用心聽。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話、同學的發言,才能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開發思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技能,是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
3.自主學習
在同伴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是無可替代的。小組合作學習應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離不開自主學習這個前提。只有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在交流時說出自己想法并傾聽他人想法,才能獲得新的知識。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也才是有意義的。
4.競爭機制
合作和競爭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合作中要有競爭,有競爭才有提高,競爭應是建立在合作基礎之上的,對合作學習的效果能起到糾正、提高、深化的作用。只有在競爭中的合作才具有生命力。
5.三種聲音
自主學習默默無語,合作學習輕聲慢語,展示學習高聲闊語。特別強調的是:小組討論交流時聲音要適當,不影響其他小組交流,不講與討論主題無關的話題。在全班交流時,聲音必須要洪亮,口齒要清晰,發言簡明,有條理,盡量讓大家都聽見。
四 建立評價機制
1.組內評價機制
個人自評、小組自評、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小組間的互評。
2.綜合評價
大組之間可以具體量化計分,得分高者為優秀小組,還可以給笑臉、苦臉、大拇指三個等級來評價。
五 教室環境布置與氛圍創設
組織開展一系列班組活動,營造氛圍,增強小組凝聚力。
1.擬定個性化的組名、組內口號
組名有:夢想組,有夢想就會有希望;激情小組,讓生活充滿激情,讓學習豐富多彩;奇思妙想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做到做不到,試試才知道;勇于爭先組,參與就能行,爭爭就能贏!50%的努力+50%的勤奮=成功。
2.建立文化墻
在各教室的墻壁、黑板上,寫一些有關合作學習的名言警句或小組自創的口號、格言等,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例如:泰戈爾:唯有具有強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才能創造文明。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自為之,不若與人為之;與少為之,不若與眾為之,此不易之理也。陶行知:既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得格外明白了。巴洛赫《合作課堂讓學習充滿活力》:在一個小組中確實有幫助,因為有些事實一個人永遠也想不出來,但通過合作學習和觀點的交流,就可以達到更多的理解。佚名:成功的人是跟別人學習經驗,失敗的人只跟自己學習經驗。諺語:眾人劃槳開大船。自創口號: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
3.開展班會主題活動
定期在各小組之間開展一些文娛比賽活動,如組歌、跳繩、演講、說故事等,可以活躍氣氛,增強小組凝聚力。
王坦說:“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教育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作為教育一線的教師,只有把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把新課改精神發揚下去。
參考文獻
[1]張鵬舉.引導學生向自學方面發展[J].中學語文教學,2001(1)
[2]沈敏芳.新課標下如何才能“1+1>2”——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的再思考[J].教育科研論壇,2009(3)
[3]孫旭紅.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4]張勇.朱熹理學思想的形成與演變[D].西北大學,200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