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套實驗器材可用于“按效果分解力”時尋找力的作用效果,并根據等效替代原理尋找兩分力的實驗值,檢驗它是否與理論值相同,從而驗證力可以按效果分解,通過該實驗還可以總結出“按效果分解力”的步驟。
【關鍵詞】力的分解 效果 定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28-01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的內容,學生在學習了“力的基本知識”和“力的合成”后,已經初步掌握了如何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計算;然而,力的分解具有不唯一性,在具體物理情境下應如何進行呢?所以本節內容的重點是按效果分解力,而如何尋找力的效果,則成為難點。
在教材上,按效果分解力是直接呈現的,學生沒有一個知識建立的過程,因而部分學生無法接受,在后面的學習中始終感到困難;基于該種現狀,制作了本套實驗器材,其設計目的是:力求把物理情境呈現給學生,通過探究了解知識建立的過程,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 實驗方法
實驗研究的主體是一個安裝指示桿的負重小車,車尾拴了一個橡皮條,橡皮條的另一端固定在框架上,小車的下面是一臺電子秤。橡皮條和電子秤是用來顯示力的作用效果的。
具體實驗步驟如下:
第一,當斜拉繩跨過定滑輪并加掛鉤碼后,即對小車產生了一個斜拉力,如圖1所示。
第二,記錄力的作用效果:移動標示尺⑤上的游標⑥到達標示桿位置,記錄電子秤的讀數,斜拉力的效果即被記錄。
第三,計算兩分力的理論值:如圖2所示,調節量角器指針,測出豎直繩與傾斜繩夾角θ,測量鉤碼重量G,根據三角函數知識:F1=Gcosθ,F2=Gsinθ。
第四,測量兩分力的實驗值:如圖3所示。調節帶重錘線的滑輪的水平位置,保證圖3中豎直繩與重錘線⑦平行,調節限位孔⑨的高度,保證水平繩的水平,撤除鉤碼牽引,改用兩繩分別沿水平方向與豎直方向同時拉小車。調節兩繩拉力大小,直到指示桿的位置以及電子秤的示數與之前記錄相同,此時記錄兩
彈簧秤示數。
第五,比較兩
彈簧秤示數與兩分
力的理論值是否相
同,從而驗證力可
以按效果分解。
二 實驗的幾組數據
三 總結
通過實驗數據可看出,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實驗是成功的(水平方向誤差較大的原因是由于車輪的摩擦力作用,可以通過增加砝碼個數減小相對誤差)。此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總結按效果分解力的步驟:(1)尋找力的效果;(2)確定兩分力方向;(3)作出平行四邊形;(4)計算兩分力大小。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但獲得了“力可以按效果分解”的結論,而且體會了如何“按效果分解力”的過程,找到了分解力的步驟,體現了探究學習的思想。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