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教學是以學生對問題的探索和研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學生對教師設計的問題的分析、研究、探索、總結,最后獲得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發現并提出新的未知。“反思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首先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習慣和能力,以及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時養成對學生的敏感性。
【關鍵詞】生物教學 問題教學 反思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32-01
一 問題教學的應用
在教學“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時采用此種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在講解細胞膜的化學組成時,設計了下述問題,要求學生用已有知識分析討論:(1)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脂溶性物質極易通過細胞膜,并且細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劑所溶解。你認為,這一事實說明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中應有物質。(2)科學研究發現:細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說明細胞膜的組成成分中有物質。第一個問題學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學知識,可以很方便地推出細胞膜的組分中應有脂類物質這一結論;學生在分析第二個問題時因不懂蛋白酶的具體功能,探究時遇到了困難,教師及時講解“蛋白酶是專門水解蛋白質的酶”,學生利用該知識很快就得出了細胞膜中有蛋白質的結論。接著我又設計了第三個問題:(3)細胞膜中只有蛋白質和脂類這兩種物質嗎?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和小資料的相關內容。學生立即得出了細胞膜上有蛋白質、脂類和糖這三種物質的科學結論。在課堂上學生討論熱烈、氣氛活躍,學得很輕松。從課后的檢測結果看出效果很好。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得到了如下啟示:一是問題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二是問題教學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三是在教學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四是這種教學過程,能培養學生觀察、閱讀、分析、討論、判斷推理能力,能使學生接受到潛移默化的科學研究方式、方法的教育。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基礎;久而久之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設計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二 反思性教學的應用
1.用心體會,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實現“反思性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學中的問題,往往具體表現在教師教學行為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上所有活動的取向性,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等諸多方面。
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有教師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接受狀態存在的差異,具體表現為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在目前實行的大班教學中,任務教學方法總是只能適合部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學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學生的“吃不飽”或“吃不了”。如何使這種“吃不飽”與“吃不了”現象得以緩解,需要教師細心體會,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自覺地檢查、審視和評價,對自己的教學進程、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度等諸方面及時保持有意識的反省,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
2.悉心溝通,嘗試改進
嘗試改進,是在搞清了教學的問題所在后,教師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主動尋求原因,并嘗試改進、糾正和調節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教學各環節的用心體會,根據發現的問題尋求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據此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嘗試使用新的教學方法或補救措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成功地尋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往往與教師和學生的溝通程度有關。如果缺乏溝通,即使發現問題,也較難把握住問題出現的原因,更難提出較好的改進方案。
3.潛心研究,調整反思
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補救措施的實際效果??梢哉f,調整反思是嘗試改進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較好地解決,如果已解決,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為,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如果發現新的問題,謹慎地追尋新問題的實質,針對新問題再次嘗試另外的教學方法或其他改進措施。
實踐表明,“反思性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首先要求教師對教學有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習慣和能力,以及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時養成對學生的敏感性。這樣,教師的監控能力不斷得以提高,面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都可以應對自如。這兩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都有很好的效果,運用應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作用,定能取得很好的收獲。
參考文獻
[1]熊川武.說反思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