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應以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及當前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倡導閱讀自學、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數學的方式,以“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預習——展示——反饋”教學模式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下面談幾點構建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 課前預習和師生互動策略
課堂是否高效,取決于課前預習。教師對數學課的預習要求要有明確性、可行性,預習問題要有點撥性、層次性,預習作業要有差異性、反饋性。教師要把學習內容以導學提綱的形式呈現出來,設計的問題難度不宜太大,要深入淺出,體現點撥性,通過點撥使學生順利地對老師將要講解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學習和理解,了解新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問,以便在合作交流時更有針對性,從而把一個被動接受過程轉化成一個主動的求知過程。經驗證明:預習過的學生,其疑問更有針對性,其注意力更集中,能更主動地獲取疑問的答案,學習的質量也明顯高于別人。
教師在教學時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采取策略,實現師生互動。可通過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特別對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展開討論。學生在這樣輕松的環境下,暢所欲言,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
二 創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情境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我們教師應力求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就能把復雜、抽象而又枯燥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通俗化以及趣味化,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合作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個體社會化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和條件。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在很多情況下,正是由于問題或困難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學習顯得更為必要。每節新課前教師應要求學生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的主要區域,課前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中解決,課堂中未弄明白的問題課后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小組解決,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請教老師,沒有問題就尋找問題,鼓勵引導學生在同桌、鄰桌之間相互探討,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理解問題的解決過程,鼓勵學生獨立審題、合作探討,把問題分析留給自己。這種做法的出發點就是避免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當然他們歸納基本步驟和要點遇到困難時,教師應施以援手。
三 設置能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題型策略
數學課堂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要想創新,就應指導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權威挑戰。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設置能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題型,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索來不斷優化數學思維品質。開放性數學題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規的套路去解決,而必須經過思考、探索和研究,尋求新的處理方法。通過合理設計疑問,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多方向、多角度的發展。在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時,要注意使設計的問題既達到激疑的目的,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四 優化教學內容,促進課堂教學增效策略
新課程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它們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教師只有通過鉆研理解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編排意圖、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才能確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重視課本,在課本教學上狠下工夫,減少復習資料,不搞“題海戰”,既可減輕學生負擔,又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對于課本例題,第一,我們要分析這個例題從已知到結論涉及哪些知識點,例題所用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是什么,哪一步是解題關鍵,哪一步學生容易犯錯誤……把課本中的例題剖析透徹,講解得精一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真正領悟,這必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第二,課本上的例題一般只給一種解法,我們可以對課本例題的解法進行拓寬,探索其多解性,便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第三,變式剖析,研究變題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研究變題時,除了嚴謹性、科學性以外,還應當注意與主旋律和諧一致、變化有度,防止任意拔高、亂加擴充。
五 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加大感情投入策略
“親其師,信其道”,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就應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平等、尊重、傾聽、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學生,讓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讓教師從“講師”變為“導師”,課堂中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
總之,高中數學教學要改變教學方法與策略,優化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效率。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