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音樂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實施的形勢下,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改進教學質量是所有音樂教師不懈探索的目標。高中生是一個年齡接近成人且思維異常活躍的群體,對音樂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追求。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敢于摒棄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大膽改革創新,引入新鮮的、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 音樂鑒賞教學 實效性 激發興趣 參與互動 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55-02
如今我們面對的高中生,有著強烈的審美要求,熱切地期望參與音樂學習,但由于他們受到的學習壓力大,音樂這類非高考學科認為可上可不上,如何在實施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找準突破口,積極引導,激發他們對音樂鑒賞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呢?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收獲和體會。
一 激發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實效性的前提條件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谝魳疯b賞教學中,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自身特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要他學”為“他要學”。當學生對某一領域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才愿意主動地去學習和了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感受美妙的音樂。以往的調查資料表明,音樂教學中存在“學生大多喜歡音樂,卻不是很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問題所在,以前老的教學都是把音樂知識看得過重,然而正是這些專業性很強的要求,導致學生對音樂課厭而畏之,缺乏學習興趣。
1.充分迎合學生的個性需求
在現今的音樂課堂中,學生普遍喜愛流行音樂,而對古典音樂缺乏應有的熱情。在流行與古典的碰撞中,作為理性認識還有待提高與完善的高中生,他們對流行歌曲的喜愛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他們的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為什么流行歌曲能輕易地將學生迷住,而我們正統的音樂教學卻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呢?因為高中生是一個接近成人的年齡而又面對巨大學習壓力的社會群體,他們的喜怒哀樂比成人表現明顯。他們渴望自由,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因而對流行歌曲充滿了熱情。再加上媒體對流行歌曲的大力宣傳,使得學生對流行歌曲情有獨鐘,與正統音樂相比,流行音樂更能反映他們對生活的感受。我們應該鼓勵在音樂課上把一些比較好的流行音樂拿出來,了解作品及歌手的背景等。例如:在學習《京劇大師梅蘭芳》一課時,我用陶喆的《蘇三說》作為課前導入,當我播放音樂,大家聽到他們喜歡的偶像的歌聲,學習情緒很高,我很順利地帶領他們進入學習《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內容。課中,我還讓同學們欣賞了戲曲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周杰倫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錯》等,使他們認識到,戲曲同樣可以具有時代的氣息,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正是現代音樂藝術創作的一個源泉。
2.巧妙創設教學情境
所謂情境就是情緒、感情與環境、場景的融合。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要求教師要設置出可以聽、視、感、觸的環境,讓學生很快就融入到音樂中。首先,語言是一種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學手段,當教師巧妙的使用語言時,語言便會產生奇妙的作用。如在欣賞《黃水謠》時,我用激昂嘹亮的語氣,朗誦出了當時奮起拼搏的抗日氣概,學生很快被我的朗誦所觸動,在這種良好的氣氛中,教師富有藝術化的語言渲染,讓學生內心深處受到無窮的藝術美的感染,學生有了這種體驗才會對音樂作品產生興趣,才會從其他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樂。其次,教學中恰當地使用道具,可以烘托教學氣氛,幫助學生感受音樂,更準確的體驗音樂表達的情感。如在欣賞《滾核桃》這一音樂作品時,我買來一些核桃,讓學生感受核桃滾落的聲音。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才會被感染,才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增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體驗和感受。再次,我們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音樂素材帶入音樂課堂中。如揉搓報紙模擬雷電等。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的情境,這樣更容易讓學生有所收獲,這也給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去體驗其中的樂趣。
二 參與互動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的,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蛔屛覅⒓舆M去,我就完全理解了?!痹谝魳氛n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咏虒W強調的是心與心的溝通,追求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相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在互動的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立體的。教師要努力營造和構建互動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1.突出“以生為本”
尊重是一縷精神陽光,它可以照亮學生的心,敞開學生的胸懷。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時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苯處熞鹬貙W生的人格,善于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只有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才能達到思想上的交流、認識上的共識、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音樂教師要建立良好的教與學的關系,首先要尊重學生,把感情的紐帶拋給學生,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音樂情感的體驗與交流。因此,在課堂上,我始終能保持和學生共同探討的態度,激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問、敢于標新立異,“有疑就問”“有話就說”,鼓勵學生用“我認為”“我覺得”等語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參與各種音樂活動的機會,對于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同一主題的不同答案,也從不用固定的思維模式去限制或輕易評判,而是敏捷捕捉其創造性思維的閃光點,加以科學的引導,讓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達到全體師生人人參與互動的目的。
2.著力營造氛圍
新課程的教學方式中,課堂已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教師需要精心的設計上課的各個環節,組織課堂上的活動,要恰當地運用各種手段營造一種寬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氛圍,形成尊重、友善、合作、分享的學習平臺,讓學生敢動、敢說、敢做,樂于與教師及學習伙伴們“互動”交流,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身心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例如,在學習《獨特的民族風》這課時,選用一些反映祖國秀麗山河的圖片(如珠穆朗瑪峰、布達拉宮、大草原、藏舞場面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配上幾段優美的藏族音樂,在學生的眼前勾勒出了一幅幅美景。再讓學生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談談藏族的風土人情,幾個會舞蹈的同學展示藏舞特色動作,教師順勢教學生學跳藏族踢踏舞。這樣通過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敢于互動、樂于互動。
三 合作探究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實效性的有效方法
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在教學中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學習合作模式,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探究知識,提高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合作探究性教學,不僅可以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1.加強交流討論
當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情緒被感染,興趣被激發以后,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或結合教科書的提示,有時還可布置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的音樂資料,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問題讓學生展開交流與討論,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合作探索的空間等等。如教學《多彩的民歌》這一課時,課前請學生收集各地區的民歌,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以小組的名義代表各地區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賽歌會,要求小組合作進行比賽;教師對比欣賞南北方的《茉莉花》,請學生展開討論,分析這兩首民歌的風格特點有什么區別,并以小組為單位概括總結,這時教師也要參與學生討論,傾聽學生的觀點,進行點撥和指導。這樣的教學既創設了教學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又使學生學到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學生“樂在學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的活動氛圍中學會學習、學會協作。
2.增強表演實踐
小組探究之后,師生進行合作表演,將欣賞的氛圍逐漸引向高潮。例如在教學《國之瑰寶——京劇》這節課時,讓學生嘗試運用京劇伴奏樂器來為歌曲伴奏。我就采用了“活動——體驗——共享”的開放性教學模式,把學生分成兩大組,給每組學生發大鑼、小鑼、鈸等樂器,讓同學們學念鑼鼓經,并讓其中一組學生隨著伴奏手做著蘭花指走臺步,這節課教學效果良好。讓學生通過“看、敲、做”等多種方法,啟發學生思考探索,在教學中,由于教師淡化了“教”的角色,而是讓學生自由主動地參與實踐和嘗試,因此學生的探求欲望、創作欲望、表現欲望被充分激發。他們通過自身在實踐活動的體驗,不僅在較短的時間內直觀清晰地了解了各種打擊樂器的形狀構造及音色特點,更在實踐摸索中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在此類互動共享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真正成了學習音樂的主人,并通過自主的體驗、摸索、求新、求異的學習,逐步形成了創新的意識和膽識,從而使音樂課真正煥發出創造的活力。
音樂教師要激活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首先自身要有改革意識和創新意識。音樂欣賞的目的不在于學生最終實現了什么,而在于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想象力、創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音樂的領航者,只有多動腦筋,抓住學生的喜好,多變、善變、敢于打破常規,才能讓音樂課堂成為塑造美好靈魂的圣殿!
參考文獻
[1]金亞文.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國安、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鐘啟泉、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高慎英、劉良華.高中新課程教育叢書-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