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鑒于現今的學生體能素質持續下降及學生喜歡上體育活動課而不喜歡上體育理論課的現狀,筆者在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以“興趣項目”為突破口,實施“20+20”的新課堂教學模式,采取“進步度”評價方式來考核成績,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效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教學更能夠吸引學生走進體育課堂,轉變消極鍛煉為自覺、主動鍛煉,實現了通過體育課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養成個人體育愛好、發揮特長項目,最終提高體能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興趣項目 體能素質 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57-03
現今的中學體育課程和教學歷經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教學成果,摸索出了一些操作性較強又具有特色的新的教學模式,極大地豐富了體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內涵。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在提高中學體育教學質量的同時,由于過度重視采用“現代教學方法”形式而摒棄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可用之處,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初衷。另一方面,由于體育競賽和體育中考的存在,使得當前體育教學熱衷于片面追求競技體育成績、過分強調“達標”及初中升學考試的體育項目檢測,導致一些地方學校仍就沿襲“命令式、模仿式和檢查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喜歡上體育活動課而不喜歡上體育理論課的現狀,直接關系到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的培養及自主鍛煉習慣的養成,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能素質。
體育教學模式的本質是提高教學質量,對體育教學模式的實證性和可應用性研究的忽視一直是教學模式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自新課改實施以來關于傳統體育教學方法與現代體育教學方法孰劣孰優爭論的焦點。而當代大學生對體育鍛煉越來越不感興趣,原因在于中學時期的基礎體育教育并沒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個人更沒有具備一項體育特長與愛好項目。
本著“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著眼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意識和體育鍛煉習慣及形成特長、愛好項目的教育理念。筆者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采用了以興趣項目為突破口的“20+20”的新教學模式,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本文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實效性和應用性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七年級四個班級,共計148人,分成實驗和對照兩個大組,其中實驗組75人,對照組73人。
2.研究方法
采用教學實驗法,實驗實施時間為244課時,教學內容及考核項目為50m跑、1000/800m跑、立定跳遠、30s單跳繩和引體向上/仰臥起坐五項。實驗組按照“20+20”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組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施教。兩組教學時數一致,由同一教師任教,教學結果評價采用“進步度”評價方法,最后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兩組數據,差異性檢驗采用T檢驗,進行顯著性比較。
二 “20+20”課堂教學模式實施
“20+20”模式主要出發點就是給予學生一定的小組自主練習時間,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練的積極性。自主練習時間里的主要任務是要培養興趣項目,并逐步學練成為個人的特長與愛好項目。課堂時間分配為20分鐘的準備活動和必要的素質及基本技術的指導訓練,20分鐘的興趣項目培養練習時間。
在實驗之前,首先利用4~5節課進行常規和基本素質測試。主要測試項目為50m、男生1000m/女生800m、立定跳遠、30s單跳繩、男生引體向上/女生仰臥起坐五項,記錄學生的初始身體素質。
1.“20+20”模式之前20分鐘
前20分鐘為準備活動和規定內容教學。準備活動要避免單調、枯燥的傳統形式,可以根據本節課教學目的和任務、運動場地和氣候、學生年齡特點和水平等有選擇地合理安排準備活動,實現準備活動個性化、技能化和韻律化,使學生盡快熟悉上課模式及達到熱身的效果。規定教學內容主要是基本素質(跑和跳的能力、力量、靈敏和柔韌等基本運動素質)的練習和基礎項目(隊列、廣播操、田徑、球類和體操等項目)的技術練習等。
2.“20+20”模式之后20分鐘
后20分鐘就是以各種“興趣活動”為主,通過“興趣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意識和自覺的運動習慣,逐漸形成某一類的體育特長或愛好項目。這里“興趣活動”不是沒有任何要求的“放羊式”自由活動,而是有明確的規定。首先要求學生要有安全意識,明確哪些動作可以做,哪些動作不能做,既要保護好自己,也要保護好他人;其次,活動要有組織性和目的性——即在活動中服從指揮、相互配合、充分活動,通過活動培養興趣、發掘潛力。
興趣活動實驗之前。把班級按男女生分別分成2~4個小組,每個小組4~6人?;顒拥膬热莞鶕W生推薦開展,每個小組每周進行項目輪換練習。活動之初,教師要有重點地進行“興趣項目”活動的講解和練習,包括基礎技術的介紹和練習,以及基本規則的講解等,并記錄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做好巡回、監督、指導工作,適度參與,以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興趣活動實驗之中。通過一個月的準備階段,重新按個人興趣項目自主分組。在項目分配上,男生主要集中在籃球和足球項目上,其次是乒乓球和羽毛球項目,女生主要集中在羽毛球和乒乓球項目,其次是排球和籃球項目。興趣活動要多樣化,比如可以采取投籃、摸高等籃球比賽活動形式,自墊球、發準球等排球比賽形式。教師在活動中要有重點地關注和輔導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鼓勵和督促體育活動不甚積極的學生,對部分“偷懶者”還要采用素質練習的懲罰措施。
興趣活動實驗之后。在每學期結束之前,進行興趣活動能力展示和評價。教師精心策劃展示的小項和評測標準,比如繞障礙運球、三人籃球賽等形式。要低起點,以鼓勵為主,還要特別注意正確地對待和引導學生的表現欲,如男同學的踴躍甚至毫無顧忌和女同學的委婉甚至瞻前顧后。要讓學生看到進步,給學生以信心,重點是要提出改進意見,讓學生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根據學生展示的結果,以進步度作為評價標準,算入學期成績評定的主要組成部分。
三 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兩組學生身體素質情況
由表1可見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身體素質在開展實驗之前各項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五項基礎素質測驗中,實驗組男生都略好于對照組,但不具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女生在立定跳遠和仰臥起坐項目上略好于對照組,在50m和800m跑以及30s單跳繩三個項目上都不如對照組,但也不具顯著性差異。所以,實驗前,兩組學生五項基礎素質水平和能力相當,保證了受試對象的一致性。
2.實驗后兩組學生基礎素質情況
第一,實驗后兩組學生身體素質比較分析。經過六個學期264個課時的對照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五個項目的成績比較見表2。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五個項目上成績都好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男生在30s單跳繩和引體向上兩項目上明顯好于對照組,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組女生在800m、立定跳遠、30s單跳繩和仰臥起坐等項目上都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性極顯著(P<0.01)。
第二,實驗前后兩組學生身體素質比較分析及發展曲線。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實驗前后成績變化比較結果見表3、4。結果顯示,相對于實驗前,實驗組學生在五個項目上進步都大于對照組,除了女生在50m和800m跑兩個項目以外,實驗組學生在其余項目上與實驗前相比都達到了極顯著性差異(P<0.01),而對照組男生在50m跑上與實驗前差異不顯著(P>0.05),在立定跳遠上僅達到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女生在50m、800m和立定跳遠三個項目上與實驗前相比差異都不顯著(P>0.05)。
3.結論與建議
采用“20+20”教學模式后,實驗組學生整體成績和提高幅度都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前,兩組男生在引體向上項目上平均成績都非常低(平均個數<1),直接反映出當今的中學生體能素質非常弱,體重偏重現象較普遍。實驗后,實驗組男生在該項目上(平均個數為7.48個)提高明顯好于實驗前及對照組(平均個數為4.30個)。經過三個學年的適應、磨合,學生逐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絕大部分同學參與體育課的興趣度明顯改善,并且課后能主動地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真正形成自己的興趣項目和特長項目,身體素質也明顯提高,很好地完成了體育中考任務(取得了兩個實驗班只有一個同學扣1分的好成績)。
筆者也在教學過程中意識到一些問題,如實驗組女生在體現爆發力的50m項目成績上比起實驗前不升反降,在體現耐力的800m項目成績上與實驗前相比也不具顯著性。推測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女生對體育課的學練積極性逐漸降低,身體素質也有一定的起伏甚至下降,這與女生的生理特性以及心理變化的不穩定性具有一定的關系,這一現象也出現在對照組。在今后教學中可以采用心理安撫和誘導、榜樣暗示、加強保護和幫助、運用輔助教具等方法。
“20+20”教學模式能夠真正地將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通過興趣活動吸引學生走進體育課堂,在興趣活動中采取小組合作形式則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通過改變傳統教學的師生角色,使學生在相互合作、共同追求小組目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認知水平和掌握各種運動技能技巧。
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通過激發學生內在力達到提高體育能力,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課程初期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還不是很高,需要教師不斷提醒、監督、鼓勵甚至偶爾參與小組活動,滿足學生被關注的心理,從而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周登嵩.體育教學模式的走向[J].體育教學,2005(2)
[2]黃永良.大學生軍訓現狀與暈厥的調查與分析[A].2007
[3]席連正、馮莉萍.珠海大學園區“三自主”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12):94~97
[4]蘆茂有.如何調動初中女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5(4):62~6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