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語教學法中的全身反應法近年來引起了我國教育研究者和英語教師越來越多的關注,并被廣泛應用于幼兒英語教學方面。本文首先從全身反應法的內涵切入,借助其理論基礎,進而提出全身反應法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全身反應法 幼兒英語 第二語言習得 記憶痕跡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64-02
一 全身反應法的內涵
全身反應法,簡稱TPR 教學法,是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的教學方法。此方法是美國加州San Jose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士·阿歇爾于20世紀60年代創立,盛行于20世紀70年代。詹姆士·阿歇爾指出兒童習得母語是輸入大量聽力信號隨之發出對應的身體反應的過程。它有別于傳統模式下枯燥、單調、單向灌輸式的授課方式,轉而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發出指令性語言,并期待學生通過這些指示而立即作出相應的口頭和動作反應,在此過程中,教師貫穿一定的肢體動作,把語言轉化為讓學生樂于接受和喜愛的肢體語言,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授課內容進行理解。學生在老師有目的的指導下,逐漸學習單詞、詞組,甚至句子。全身反應法是一種十分適應英語課堂教學的教學法,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印象。
二 全身反應法的理論基礎
1.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第二語言習得是一種借用母語研究、教育學研究或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全身反應法是建立在幼兒習得母語的基礎上的過程。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專家皮亞杰把這種語言習得過程稱為“構建事實”。對嬰兒或幼兒來說,只告訴或向他們解釋事實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的;同樣,翻譯對幼兒來說也不會起到作用。幼兒必須根據自身的經歷才能構建事實。詹姆士·阿歇爾認為:幼兒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對口語的掌握和理解是要通過身體做出相應的動作而實現的,整個身體的動作反應是發展幼兒理解力的關鍵。
2.左右腦分工理論
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斯伯里指出,左腦是控制語言的,可以通過語言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右腦是非語言的,是相對沉默的,但是能在聽到發出的指令后做出相應的動作,進而表達自己對言語的理解。詹姆士·阿歇爾非常贊同斯伯里的觀點,他進一步指出,幼兒學習第二外語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幼兒學習一個新單詞時,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右腦先進行反應的,當指令引起幼兒行為變化時,幼兒就會使用右腦很快地理解和解碼這個語言。
3.心理學的“記憶痕跡”理論
心理學中的“記憶痕跡”理論認為“記憶聯系的追蹤頻率及強度越大,記憶聯系就越強,所學習的東西也就越容易被回憶起來”。一般情況下,全身反應法中都是在簡單指令基礎上進而形成復雜的指令。在幼兒英語教學中,隨著所學的單詞越來越多,所理解和掌握的句子也相應變多,對之前所學指令的追蹤的頻率和強度就會變大,所以對之前學過的東西就特別容易記住也能及時回憶起來。全身反應法涉及很多的肢體動作,通過動作來理解指令,能加強幼兒的記憶,提高記憶的保持率。
4.人文主義心理學理論
全身反應法汲取了人文主義心理學關于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師生間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全身反應法中的主體和客體分別是教師和學生。當學生在聽到指令時要及時地配合教師做出相應的動作。教師也要注意理解要先于開口,要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后再進行教學實施。這樣就能使學生普遍感到比較自由地做出動作來展示和表達,消除他們的焦慮感,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三 全身反應法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展示與模仿
幼兒的語言習得一般都是先模仿大人說話而展開的。幼兒在認知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的形象性和詞匯具有的概況性,就決定了幼兒所掌握的詞匯情況。也就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知事物的性質和特征,進而理解和掌握詞匯。全身教學法強調聽力的作用,即理解領先,并且配合肢體對語言的反應來提高其理解能力。因此,在幼兒英語教學中,模仿是極其關鍵的一步。首先由教師來示范,幼兒進行模仿,最后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加深理解。如教師教授26個英文字母時,可以把提前準備好的字母卡片發到每個幼兒的手中,讓幼兒對教學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其次由教師通過韻律口訣和形體動作進行教學,在進行到字母“C”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發出標準的發音/si:/,然后讓幼兒進行大聲地跟讀,接著教師可以用一只手做出“C”手勢,加深幼兒對“C”的形狀的記憶,進而做出寫出“C”的筆順,讓幼兒進行模仿。最后,對學生提出課后思考題:“用身體還能怎樣展現出類似‘C’動作”,再次發散幼兒的思維,加深和鞏固對這個字母的學習。通過教師的展示與幼兒的模仿這個方式,學生不僅能記住字母的發音,而且對字母的形狀和寫法都能很好地掌握。
2.指令與動作
幼兒生性活潑、好動并且注意力很難集中和持續,教師要把幼兒的這一特點與全身反應法相結合。通過在多聽、多說英語的同時,還要讓幼兒做出相應的肢體動作,這樣就能把抽象的語言與具體的動作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幼兒加以干預與引導,進行指令與動作。如在教授“stand up”和“sit down”的單詞時,教師先對這兩個單詞進行朗讀和講解,進而發出指令,讓幼兒做出動作。教師要注意,不要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做出動作,在幼兒肢體進行反應的同時,要幼兒大聲朗讀“stand up”和“sit down”,加深語言與動作的理解。再如教授顏色詞匯時,教師可以先以一個顏色為例,如學習“blue”這個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室找藍色的物體,并說“This is blue”。再舉一反三,說出其他顏色讓幼兒去找。幼兒接著開始接受教師的指令,并進行動作的反饋,如在事先準備好的畫板上畫出相應的顏色。整個過程中,教師都要用英語進行教學。經過反復進行相應的指令練習,使幼兒逐漸理解所學單詞或句子的意思。
3.情境互動與角色扮演
全身反應法在幼兒英語教學的實踐中,可以加入情境互動與角色扮演。教師從幼兒的實際出發,結合幼兒日常的生活場景來設計教學活動。如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上學了”的角色扮演,幼兒扮演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時,教師就要作為畫外音說:“What will the parents say”,扮演爸爸和媽媽的幼兒接到指令于是說:“Be a good baby”,并且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畫外音接著說:“What will the baby say?”孩子則會回應說“Sure,Bye”做出揮手的手勢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要充當畫外音外,也要控制場面和維持秩序,而且要幫助幼兒糾正在語境中所使用的語言。同時要注意的是,為幼兒所涉及的英語單詞和句子不能太難,不要超出他們的知識承受范圍,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所創設的情境,讓教師和幼兒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通過扮演角色也能加強幼兒的交際能力的培養。
總之,全身反應法在幼兒英語教學中,能從幼兒的實際出發,符合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不僅能增加幼兒的第二語言習得的實踐機會,還能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讓幼兒在所學的知識結構上,通過身體和多種感官來參加外語的學習。利用全身反應法對幼兒語言的發展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為他們以后的外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蘇冰.TPR兒童英語教學法探索[J].泰安師專學報,1995(3)
[2]劉寧、沙景湘.TPR在中國兒童英語習得中的運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S1)
[3]張琴.TPR教學法在兒童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發展,2006(10)
[4]吳飛.淺談TPR教學法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