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語言是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掌握這項技能對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很重要。幼兒階段是人類語言機能發展的關鍵期,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佛山市南海區桂城中心幼兒園與時俱進,發揮本園優勢和特色,在全國率先提出“童夢教育工程”理念,通過“故事”優化育人環境,對全園幼兒的語言習得頗具成效。
【關鍵詞】童夢教育 環境創設 語言機能 作用機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65-02
幼兒階段是人類語言機能發展的關鍵期,通過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對幼兒語言的習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佛山南海桂城中心幼兒園,堅持“聆聽·愛·未來”的辦園理念和“禮儀桂幼·書香校園·藝術怡情”的辦園特色,結合教育發展新趨勢,于2011年提出“童夢教育工程”理念,倡導“故事育人”。通過創設悅讀校園、悅學班級、悅納課堂、悅合家園等語言環境,促進了全園幼兒的語言機能發展。
一 幼兒語言機能發展的理論依據
人類先天具備語言習得的潛能,語言機能的發展離不開語言環境的作用。迄今關于幼兒語言習得的研究理論主要有:行為刺激反應論,認為人類的語言行為是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獲得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主體因素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內在天賦論,認為外部語言環境是觸發幼兒語言習得的重要條件。
幼兒語言機能的發展,以一定的生理條件為基礎。幼兒的語言習得,是在正常的自然情景中發生的,帶有選擇性。幼兒特別關注那些能理解和能模仿的語言,并在主動模仿中進行創造性建構。
幼兒語言習得的過程,常常和他們認識事物的過程相互關聯,要理解語言或詞組所代表的事物以及事物所呈現的具體特征。比如將“蘋果”詞組和畫有蘋果的形象圖,放在一起,就容易讓幼兒發生映射記憶。幼兒語言機能發展,是在逐步積累和循序漸進中提升的。幼兒學習和掌握語音、詞匯、句子,需要經過從無到有、從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積少成多、逐步完善的過程。外部環境的引導,可以培養幼兒積極、主動學習語言的習慣,讓幼兒在交際中運用語言。
二 環境創設對幼兒語言習得的作用機理
環境是語言機能發展的動力,又是語言教育的主要途徑。幼兒語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環境以及由此引發的主觀心態和個體情緒等因素制約。離開語言環境而孤立地進行語言教育,就容易將語言習得扭曲成為單向的傳授或灌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的環境。”
1.幼兒語言環境的內涵
環境是指能夠讓人感受到,并能夠影響人的外部條件的集合。環境中的一切事物和信息都能夠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動和行為變化。語言機能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得到發展,是由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所決定的。在幼兒園范疇,環境因素分為兩類:
第一,物質環境。物質環境包括幼兒園活動場地的大小、整體布局、綠化情況,室內環境的美化布置、玩具多少、空間大小、光線強弱等。這些條件能夠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情緒和幼兒語言的表達。當幼兒置身于空氣清新、光線明亮、整潔有序的環境中,就會精神飽滿、身心愉悅,比較容易產生說話的動力;而經常處于空間狹小、空氣污濁、氛圍嘈雜、視覺色差大的環境中,就會容易厭倦、疲勞,甚至心緒不寧、不知所措等。
第二,非物質環境。非物質環境分為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教師或家長通過關心、愛心和細心,有意識地營造的一個便于幼兒語言表達的心理環境,即良好的心理氛圍;第二層含義,是指教師或家長通過自身高素質的言傳身教,給幼兒創造體驗環境,即恰當的示范引領。
其中,物質環境是基礎。而非物質環境因素,包括教師自身的語言修養、教師為幼兒營造的精神環境等,發揮著主導作用。
2.語言環境的作用機理
通過語言環境的創設,引導幼兒直接體驗或潛移默化地接受有益于個體語言機能發展的教育性經驗。
第一,在愉悅環境中發生興趣。幼兒語言學習行為的產生,受環境因素激發和啟動,使原始的誘因轉化為一種心理上的需求,當這種需求和一定的目標相結合時,就產生了為達到目標而努力的動機。愉快、輕松的語言環境,能夠喚起幼兒對語言學習的興趣,促使幼兒主動去尋找小兒書和翻閱故事。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幼兒的語言詞匯,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閱讀水平,有效地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對于幼兒語言機能的發展十分有利。
第二,在關愛環境中樹立自信。幼兒只有在感受愛的氛圍下,語言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為成人的鼓勵和關愛能使幼兒產生一種心理安全感,從而愉悅地參與集體活動,主動進行言語表達。模仿學習是幼兒學習語言的主要方式,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幼兒更愿意模仿喜歡自己的人的語言和行為。
第三,在豐富環境中習得技能。興趣和信心的啟動是重要的,而維持它們更加重要,需要給幼兒創設一個豐富多樣、日常滲透式的語言環境。比如布置一些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內容有趣、能夠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系列主題圖片。激發幼兒多說、多講,讓幼兒學會講故事,鼓勵幼兒自編故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曾歸納過給幼兒講故事的十大價值。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傳遞多樣的素材和信息,強化幼兒的感官刺激,讓幼兒全身心地自主投入,保持語言學習的新鮮感。
三 “童夢教育工程”環境創設的策略實施
1.創設多彩的空間環境
第一,室外環境的創設。注重環境創設的系統性、互動性和過程性,分層、分段、分主題,將室外環境創設與特色活動、主題活動緊密結合,進行合理規劃和有機整合。
第二,室內環境的創設。創設語言學習區,儲藏豐富的精品繪本圖書,讓閱讀課程園本化、生活化、常規化,鼓勵幼兒學會用語言、繪畫的方式表達夢想。并根據特色來呈現差異,或注重培養傾聽能力,或注重培養理解能力,或注重培養表達能力和故事創編能力。
2.提供恰當的語言載體
從孩子的認知特點與閱讀需求出發,貼近孩子的生活,建立共性課程與個性課程相結合的模式。形成以“閱讀365”工程、“悅讀悅美·童夢戲劇”綜合課程、“童夢閱讀節”為三大支柱的園本課程研究和操作體系。通過重組課時結構、優化教學模式、探索新課程教學方式,推動語言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優化。
3.培養中堅的導師團隊
通過園本培訓、專家引領、團隊科研的培養模式,啟動“童夢導師”工程。堅持“科研管理網絡化、科研隊伍層次化、科研活動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示范引領優質化”的教科研特色,設立教師培訓部、課程研發部、信息技術部、戲劇教研部四個教研分部,分別由特長教師領銜,研究幼兒語言教育的常規、重點、難點,挖掘蘊藏在教師身上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然后以點帶面、發揮群體優勢。
4.營造和諧的家園互動
通過專題講座、經驗交流、閱讀文化節、大型藝術展演等活動,將語言能力的重要性、語言機能發展的指導方法與家長共享。幫助家長在家庭中營造適宜的語言環境,保持家園教育同步。
四 結論與展望
創設良好的“童夢教育”語言環境,對幼兒語言機能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幼兒未來的成長與個體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如何通過“童夢教育”工程優化育人環境,更有力地推進幼兒語言教育教學改革,仍是我們今后重點研究的方向。未來兩年,我園將與學前教育界的專家密切聯系,在專家指導下,做進一步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徐冬雪.“視、聽、做”一體化的嬰幼兒語言習得環境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
[2]蔡毅萍.創設多種適宜環境,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09(9)
[3]徐光輝.幼兒園教育環境質量和幼兒語言發展水平關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
[4]王娟、張積家.幼兒語言學習的機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0(6)
[5]賈克水、張如山、朱建平.論隱性教育功能和作用機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2(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