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孩子能否適應幼兒園生活,是父母對剛入園幼兒最擔心和牽掛的問題,比如孩子在園不會脫褲子怎么辦?孩子在園吃飽了沒有?睡得香不香、能否融入班集體,都是父母不放心的。面對著一顆顆牽腸掛肚的心,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怎樣做才能讓家長放心,促使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呢?本文就此進行論述。
【關鍵詞】幼兒園 教師 適應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1-0169-01
一 家訪
對于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可以叫他們的乳名,可以減少幼兒對新環境的陌生感。
二 哄一哄
對早上入園哭鬧的幼兒抱一抱,或者給一個幼兒喜歡的小貼畫或小糖果,讓其以愉快的心情入園,使父母放松緊繃的心弦,使父母放心離開。孩子在家中挑選一件最喜歡的毛絨玩具帶到幼兒園,通過物品的傳遞轉移孩子的焦慮情緒。
三 講一講
主要講:(1)利用第一周的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消毒常規,消除家長擔心孩子感染傳染病的顧慮。(2)講一講幼兒園的便民服務措施,解除家長對擔心孩子不會吃飯、入廁的后顧之憂,使其安心工作。(3)講一講怎樣讓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經驗,比如晚送早接,讓孩子體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不要讓孩子有被遺忘的感覺,而對幼兒園產生恐懼感,逐步適應后按正常接送。
四 提要求
要求:(1)要求家長送幼兒入園后,立即離開,不要躲在門、窗后偷看,或者中途來看,延長或增加幼兒哭鬧次數,影響幼兒的適應能力。(2)讓家長多關注孩子在幼兒園認識的新朋友,尤其是同一個社區的小伙伴,接了孩子后不要著急離開,讓孩子與本班的小朋友多在一起玩,讓孩子盡快熟悉幼兒園的人和事。(3)不要用負面語言誤導孩子,讓孩子感覺幼兒園是一個恐怖的地方。要求家長不要用“你不聽話,就送你上幼兒園”之類的話,讓幼兒對幼兒園產生恐懼感。(4)避免寶寶耍花招,說幼兒園不好,某某老師對他不好,不想上幼兒園,要求家長堅持天天送,讓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五 善意的謊言
初入園的幼兒可能不太適應幼兒園生活,在中途有哭鬧、不愿意吃飯和入睡的現象,但當家長來接孩子時問起幼兒在園的表現時,應該先肯定孩子好的表現和成績,比如:孩子在園挺好,表現不錯,吃飯、喝水、睡覺及玩得都挺好,首先讓家長放心,解除家長的顧慮,孩子才會更安心,才能更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走上正軌,然后進一步向家長提出要求。
六 精心組織豐富多彩的游戲和主題活動
游戲是幼兒都喜歡的,這不僅因為幼兒愛玩,還可以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暫時忘記想家。在游戲中有利于促進幼兒自身良好品質培養和個性的形成。如娃娃家的游戲中,教師可以擔當媽媽的角色,和幼兒互相打電話:“你是誰呀?”“媽媽正在上班,下了班我來接你”等,幼兒便在游戲中獲得滿足感。體育游戲中如老鷹抓小雞,老師可以扮演“雞媽媽”,孩子們扮“雞寶寶”,一個幼兒作老鷹,通過游戲逐步地使幼兒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樂趣,體驗游戲活動帶來的樂趣和表現自己的成就感。
七 準備多種多樣的玩具供幼兒玩耍
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具,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色彩鮮艷、安全衛生、美觀形象的玩具,如雪花積木、幾何圖形積木等,或帶幼兒玩滑梯、過獨木橋、跳跳床等大型玩具,表現好的幼兒,分發一些諸如小紅花、小星星的小禮物,激發幼兒喜歡、向往幼兒園的感情。
八 給孩子創造家的氛圍
給孩子創造家的氛圍,讓孩子自由地在幼兒園生活和學習,耐心對待每一個幼兒,用愛心拉進他們的距離。靜下心蹲下身,讓孩子感覺幼兒園就是自己的家,老師像媽媽,小朋友們都喜歡和自己玩。同時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鼓勵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入廁等等,以避免因為生活上的不適應而產生焦慮。
九 用熟悉的音樂吸引孩子,縮小家園差距
如今的家長都重視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教師可利用家訪了解孩子喜愛的音樂,幼兒入園初期,教師可以常常播放這些音樂,組織孩子一起來聽,特別是當某個幼兒哭鬧時,有針對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歡聽的音樂,有助于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產生對幼兒園的熟悉與親近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多組織些音樂模仿動作,如:拍手、走步、打鼓、吹喇叭、鳥飛、象走等,節奏要稍慢,力度與速度要均衡,動作變化要少,多重復。實踐證明,孩子對這樣的韻律活動很感興趣,肌肉的大幅度動作能夠讓孩子身心處于放松、愉悅的狀態,從而減少對父母的想念。
十 及時進行家園溝通
主動與家長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習慣和方式,比如:孩子是由誰帶大的、日常的習慣是什么、喜歡吃什么、喜歡什么玩具等,以更好地照顧幼兒在園的生活起居。
參考文獻
[1]張霞.提高小班幼兒入園適應能力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3(7)
[2]許燁.對小班幼兒入園適應問題的研究[J].幼兒教學研究,2011(12)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