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往往是無憂無慮、樂觀向上的,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孤僻畏縮、自卑沮喪,對自己缺乏信心、總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無法趕上他人。就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來說,對1000名幼兒調查,其中,有350多名幼兒存在輕視自我的傾向,約占35%;有330多名幼兒不敢在群體前大膽表現自我,約占33%;有120多名幼兒對自我作出消極評價,約占12%。這就表明,不良情緒在幼兒中是較為普遍存在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常常被一些幼教和家長忽視,做好幼兒精神衛生領域的心理保健工作,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消除幼兒不良情緒和培養他們自信心,保證幼兒健康成長,是每個幼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在培養幼兒良好情緒方面做了以下努力和嘗試:
一 創設氛圍,在安全和愉快狀態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
良好的生活環境,無壓抑感、充滿激勵的氛圍,可以使幼兒感到安全和愉快。為此,對幼兒的關心、體貼、信賴,能使幼兒感到溫暖,合理安排好幼兒的一日生活,使幼兒在生活中處處感受到輕松和愉快,有利于幼兒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如對剛入園的幼兒,教師親切、溫柔的話語,親昵的動作,都可消除孩子們的恐懼感和戒備心理。與幼兒一起唱兒歌、學舞蹈、玩游戲,聽一聽優美的音樂,說一說幽默的笑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滿足孩子的探究欲,這就要求老師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為他們創設寬松、愉快的生活氛圍,只有滿足幼兒合理的情緒情感需要,才能使幼兒經常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在生活中,孩子經常愛玩,弄得滿手滿臉都是泥,全身都是土,每當碰到這樣的事情,切記不要因為孩子弄臟了衣服而責怪孩子,必須搞清孩子對什么感興趣,想知道什么,幫助孩子探個究竟,引導孩子要想辦法利用工具,不能用手挖,更不要把泥土弄得到處都是。通過我的引導,孩子們探究的興趣更濃了,也養成了講衛生的習慣。
二 以身作則,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
幼兒年齡小、情緒不穩定,且模仿性、受暗示性強。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幼兒都有影響。因此,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對幼兒良好情緒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能切身體會到:如果老師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或精神狀態不佳,情緒不穩定,受老師的影響,幼兒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容易分散,教學活動的效果就會不夠理想;反之,老師情緒穩定、積極向上、精神飽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幼兒也會隨之表現出積極愉快的情緒,主動投入到活動中,使活動達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幼兒年齡小,發育不成熟,且情緒不穩定,模仿能力強,接受心理暗示較快,作為幼兒教師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排除一切因素的干擾,始終以積極的、愉快的情緒和幼兒一起游戲、活動。使孩子有什么心里話都想對老師講,孩子感到“老師喜歡我”,“我很能干”,“我又進步了”。用自己的微笑、積極情緒影響感染幼兒,如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教師不應簡單地責怪、批評,而應深入調查,講明道理,分清是非,久而久之,就能使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只有這樣,孩子的自信心、上進心和獨立性才能得到發展。
三 充分肯定,在表揚和激勵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
情緒是一個人對所接觸到的世界和人的態度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對于幼兒來說,情緒體驗是豐富多彩的,更是無處不在的,免不了體驗快樂、激動、悲傷、恐懼、憤怒、害怕、擔心等感覺。積極的情緒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促進幼兒智能的發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積極愉快的情緒,不但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還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喜悅、愉快的情緒能增進人的食欲,促進身心健康。反之,焦慮、恐懼、憤怒的情緒使人的消化活動受到抑制。心理學家曾用實驗證明:對學生來說,由于受到表揚而引起喜悅、快樂、得意等積極情緒,可以促進其智力的發展。幼兒的情感包括一系列基本的情緒體驗,如快樂、痛苦、懼怕、害羞、悲傷等。但是,每一個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情緒體驗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與他們各自的神經類型、經驗特點以及具體的情境刺激有關。如果,幼兒對活動充滿了興趣和求知欲,便會形成探究環境的動機,并且努力去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如在幼兒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受教師表揚鼓勵較多的幼兒在音樂、美術、語言、計算等方面學習效果好,能力發展較快,由此可見,積極的情緒是幼兒智力發展的催化劑。
四 循循善誘,在共享快樂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
如今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缺少與他人分享快樂的體驗,以我為中心,既懦弱又驕傲,小氣又不合群,易形成憂傷、孤獨、畏縮情緒,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在交往和學習中容易受到不良情緒的干擾,缺乏主見和獨立性,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發揮他們的特長,使他們變消極為積極,變沉默為活潑,養成積極主動、樂觀向上、團結友愛的良好性格,在教學中,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筆者開展“我們一起做伙伴”、“你行,我也行”、“會變的情緒”、“遠離煩惱”等主題活動。在活動中,通過看一看、學一學、練一練、想一想,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體驗,使幼兒掌握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方法,學會與同伴友好交往,獲得排除煩惱,保持愉快心情的經驗,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獨立性。教師還要經常給幼兒創造為集體服務的機會,與同伴共享快樂,使幼兒積極投入,身心也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五 揚長避短,在付出和收獲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
讓孩子知道,付出才會有收獲,每個人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要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在教學中,教師要滿足和引導孩子的表現欲,盡可能讓孩子認識自己特有的優勢,并看到其他孩子身上的特長。不要以美貌、聰明、學習成績來展現孩子的自我表現欲。讓幼兒在展現自己特有優勢的同時,重視孩子成功的經驗,增強自信心,教導孩子做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騖遠,以免挫傷其對成功的進取心。
培養幼兒具有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幼兒的情緒情感的發展特點,注重提高幼兒非智力因素,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才能成為現實,幼兒身心才能和諧、健康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錦雯〕